评论:气候变化引发灾难的前车之鉴

2016-04-10

俄亥俄州哥伦布——气候学家称之为“小冰期”(Little Ice Age);历史学家称之为“普遍危机”
17世纪,冬季变得更长,夏季变得更凉,这扰乱了植物的生长季,导致欧洲各地粮食歉收。在从14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的冰川扩张期中,这是最冷的一个世纪。1641年的夏天,是欧洲过去六个世纪以来温度第三低的夏天;1641年到1642年的冬天,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记录以来最冷的冬天。这种不同寻常的寒冷气候从17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17世纪90年代,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波罗的海上结起了厚厚的冰,人们可以从一边走到另一边。
欧洲的极寒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一连串干旱、洪水和农作物歉收,这些灾害又引发了被迫迁徙、战争和革命。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之下,全球人口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
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考虑,既可以根据目前的趋势来预测未来,也可以研究有详实记录的过去。
17世纪发生的事情表明,气候状况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政治和社会后果。眼下,美国情报机构警告说,随着全球变暖,类似的灾难可能会重演——包括在水、食物、能源供应链和公共健康方面出现更加频繁、但却不可预知的危机。一些国家可能会崩溃,饥荒可能突然降临在大量人口之中,洪水或疾病可能跨越边界,导致国内动荡或国际冲突。
地球科学家们发现,在17世纪,有三个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作用:火山爆发的次数增加,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数翻了一番(沿热带的南美洲西海岸出现的异常温暖的海洋状况),以及太阳黑子的消失,减少了让地球保持温暖的太阳辐射输出。
17世纪,战争、内战和叛乱激增,全球各地瓦解的国家数量超过先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个世纪。仅在1648年,俄罗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和法国(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就因叛乱而双双瘫痪;乌克兰、英格兰和苏格兰都爆发了内战;而在伊斯坦布尔(欧洲最大的城市),愤怒的臣民勒死了苏丹易卜拉欣(Ibrahim)。
气候并不是17世纪所有灾难的唯一元凶,但它恶化了很多灾难。在粮食歉收或者颗粒无收的时候,疾病爆发更为常见,尤其是天花和瘟疫。1641年10月23日,爱尔兰天主教徒发起的一场骚乱把属于少数派的新教徒赶出家园时,没有人预见到会出现严重的寒流和霜雪,因为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出现降雪非常罕见。数以千计的新教徒被冻死,使一个政治抗议活动变成了一场点燃复仇火焰的大屠杀。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后来把这个事件作为他开展残酷运动,恢复新教在爱尔兰主导地位的缘由。
但是寒冷的确带来了更直接的损失。1648年,西欧遭遇了那个世纪最糟糕的粮食歉收。当面包价格出现飙升时,西西里岛、斯德哥尔摩等地爆发了骚乱。17世纪40年代,在阿尔卑斯山一带,农作物长势不好成为了一种常态,随着冰川蔓延到自上个冰河时代以来最远的地方,人们用文字记录了耕地、农庄、甚至整个村庄的消失。农作物歉收和粮食短缺清楚地反应在法国的军事记录中:出生在17世纪下半叶的士兵,平均身高比那些1700年后出生的士兵矮了一英寸,而出生在饥荒年的士兵明显比其他士兵个子矮。
全球极少有地区在17世纪的极端气候中毫发无损的。在中国,干旱、粮食严重歉收,以及税赋加重和政府计划的缩减,导致了一波匪情和混乱的出现,北部缺乏口粮的满族部落开展了一场残酷的、持续了二三十年的征战。北美和西非都经历了饥荒和野蛮战争。在印度,1627年到1630年间,古吉拉特邦先后遭遇旱灾和洪灾,导致逾100万人丧生,在日本,连续几季出现粮食歉收之后,九州岛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五年后,饥荒和之后一个不同寻常的严冬导致大约50万日本人丧命。
人为干预无法避免火山爆发,不能阻止厄尔尼诺现象,也无法推迟干旱的发生,虽然这每一种灾难都可能导致饥荒、经济混乱和政治动荡。但是,跟350年前面对这些变化的祖先相比,我们如今既有资源也有技术来做好应对它们的准备。例如,英国的首席科学官已发出警告:海平面的上升似乎无可阻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么对可持续的洪水治理和海岸管理进行更大的投入,要么学会忍耐更加普遍的洪灾。”总之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现在就把钱花在准备工作上,二是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索马里发生的事情提醒我们,不作为可能导致怎样的可怕后果。该地区2010年到2012年间的干旱导致了当地的饥荒,内战干扰并阻碍了救援工作,致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夺去了约25万人的生命,其中一半不足5岁。
17世纪,气候、战争和叛乱的夹击导致了数百万人丧生。今天,类似规模的自然灾害——无论人类是不是罪魁祸首——都可以夺走数以十亿计的生命。而且还会催生混乱和暴力,危及国际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合作。
所以,当我们在人类活动是否导致了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时,让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记录显示,气候变化引起的诸多灾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来源:80视点网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1246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