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为中外合作创造新机

2021-03-16

中国确定了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认真的”(Beijing is sincere about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中央财经委会议还要求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绿色金融将为中外合作创造新的机会和空间。 

高盛集团不久前发布报告称,为了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未来20年中国将在与环境有关的基础建设方面投资16万亿美元,并创造4000万个新职位。中国财经专业媒体《财新》周刊分析认为,至少四分之三的投资即12万亿美元将来自于私有部门(private sector)。德国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认为“在绿色和创新发展方面,我们的使命与技术专长跟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目标高度吻合”。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底的不足10亿美元激增至164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惠誉预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未来五年仍将持续繁荣”(The market boom is likely to be sustained in the next few years)。中国持续加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整体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占比已由2014年底的1.67%上升到3.07%。结合前文所述中国绿色基建投资规模巨大,对外资金融机构而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前景可观。 

中欧之间在绿色金融领域也有成功合作。中国与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等国中央银行共同发起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旨在强化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动员社会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目前这个网络已有成员83家,成为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与欧委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共同宣布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目的是深化国际合作,动员私人部门资金参与环境可持续投资。据悉,中欧双方拟在今年内推出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这份共同标准如能顺利出台,将会辐射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以及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共同做大绿色产业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既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世界潮流。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合作正当其时。



来源: 国际在线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3243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