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5-04-10
研究称碳排放十年后显温室效应
12月3日,英国《环境研究通讯》杂志刊载美国卡内基科学学会的最新研究称,为探明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和持续时间,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两组气候变化模型的研究成果,考察了地球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从二氧化碳排放到出现温室效应,平均需要约10.1年,而这种温室效应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要持续一个世纪以上。同时,减排行动也并非只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益处可惠及当代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适应气候变化存在巨大差距
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首份《全球适应差距报告》。报告指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各国在资金、技术和知识领域都存在巨大差距。资金方面,南亚地区年平均适应成本达4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可能是以往估算的两到三倍。据以往的估算,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前每年的适应成本为700亿至1000亿美元。
绿色气候基金将于2015年启动
12月4日,联合国绿色银行宣布,从2015年6月起,将陆续为其资助的项目投入97亿美元。这意味着,绿色气候基金(GCF)将在未来6个月内决定其资助的具体项目。联合国绿色银行将在减缓和适应方面拨配等额资金,说明其允许采取能源转型的方式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GCF目前没有明确排除化石燃料项目,因此,一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向GCF施压,要求其保证不对煤炭项目投资。
德国宣布气候行动计划
12月3日,德国总理内阁宣布了气候行动计划,以保证达到其早先设定的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的目标。这比欧盟在2014年10月做出的到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的目标更具雄心。同日,德国总理内阁宣布新的国家能效执行计划,再次确认了目标,即与2008年相比,到2020年将减少20%的能源使用,到2050年减少50%。
“发展的权利”成为印度在利马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口号
印度一直坚持在全球气候协议中必须包含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这五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帮助印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满足其人口的基本需求。印度代表团团长库马尔说:“我们不想接受发达国家推动的以减缓为中心的协议,因为我们还需要依靠发展来消除贫困。印度的立场不会让步,因为我们坚信仅靠减缓解决不了问题。”库马尔还正式宣布印度将不会公布其排放峰值年份。同时他强调,印度自愿尽最大努力减排。(以上素材及资料由中国气象局利马回声特刊编译组提供)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