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十四五”电商碳排放增量将占1/4 碳信息披露将影响消费者选择

2021-04-07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众多行业掀起减排热潮。

最近发布的两项研究报告显示,相比于钢铁、水泥等碳排放密集型的生产活动,高速发展、规模庞大的电子商务领域也具备相当可观的碳减排潜力。

近日,国内碳排放管理平台“碳阻迹”发布《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研究报告》。据碳阻迹测算,我国电商企业2019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326万吨,是当年第三产业总排放的2.5%,相当于100亿棵树一年吸收的碳排放量。且电商的碳排放总量在未来5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16亿吨。

其中,物流是排放量最高的环节,高达1554万吨,是总量的29%;办公1392万吨,占26%;数据中心1214万吨,占23%;包装961万吨,占18%;仓储207万吨,占4%。

据碳阻迹此项目的相关专家介绍,报告是基于一些国际计算碳排放的标准,选取合适的排放因子进行测算。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了解清楚中互联网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电商行业的排放水平和占比情况,对将来做出预测;另一方面也想鼓励电商企业的积极参与,摸清自己碳家底,做好减碳规划和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做好基础。

电商排放增长迅猛

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比2011年增长近471%。同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0.63万亿元,超过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

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越来越深度地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公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产生转变。同时,电商对于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与因此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都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讨论。

上述报告分析显示,2025年电商企业碳排放量将达到1.16亿吨,相比2020年将增加约5000万吨的排放量,增长率达到73%。“十四五”期间,全国的排放增量将达到2亿吨,如果电商企业不采取更有效的减排措施,其排放增量将占到“十四五”期间全国增量的25%。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研究报告》称,除包装外,物流、数据中心、办公和仓储产生的排放均是因为燃油、电力等能源消耗,包装本身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产生碳排放,而是在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和废弃处置等阶段产生碳排放。

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快递包装治理提出“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要求。

目前,已经有不少电商通过多种方式尝试减少物流环节的碳排放量,包括使用新能源车辆、减少航空运输、尽量满载运输等。

报告显示,占据电商碳排放总量一半的数据中心和办公活动,也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主要集中在用电方面。

其中,数据中心的排放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在6年的时间里,2025年数据中心的排放将会从2019年的1214万吨提高至3466万吨,增加186%,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年度碳排放的30%,超过物流活动成为电商企业碳排放最高的领域。因此报告认为,未来减少数据中心的排放将会是电商企业减排的主要工作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的减排还将涉及第三方的电信运营商。除各电商企业的自建数据中心外,还有不少第三方数据中心厂商的租赁业务,其中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就占到了IDC(Internet Data Center)服务提供商的72%,所以相关的减排行动也需要IDC服务提供商的共同努力。

电商碳信息披露仍存问题

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碳阻迹还发现也遇到了一些数据方面的难题。碳阻迹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电商行业数据比较难获取,大多数电商企业还没有核算过碳排放或者披露过碳信息,而快递企业只有少数有计算过碳信息。

“因此我们拆分了几个主要模块,根据历史项目累计经验,专家访谈、调研等尽量解决数据问题。”该专家说。

报告建议,电商企业应加强自身碳排放的计算和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核算与披露,为此后的减排行动提供数据支撑,明确行动方向。

信息的披露也将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碳阻迹专家表示,电商企业将来若是能够披露更多产品溯源信息、结合物流信息和实际过程,考虑披露物流过程的碳排放,甚至考虑碳标签,将会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但这也不是电商企业单方面就能促成的,最终还是需要生产企业在产品上有数据、信息的披露,电商才好在相关页面上展示给消费者。

碳阻迹此次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国线上线下购物温室气体排放对比报告》中的数据测算显示,线上购物一单的碳排放小于相同价值线下购物一单的碳排放,从商品由商家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中,将消费者、平台和利益相关方在交通运输、建筑、信息和包装四个主要方面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一结论。

同时报告也表示,由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实体商业的碳信息披露程度不足,智慧物流的碳排放水平尚不明确,线上线下购物行为具体的碳排放情况还需要根据具体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其结论并不能完全统一。

碳阻迹的专家认为,即便目前电商平台并未在产品页做出碳信息披露,消费者依旧能够通过现有信息判断碳排放的大致水平,比如关注商品产地/发货地,越近越低碳,在不着急的情况下可以不选择空运,关注该商品是否为环保可循环的包装等。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发布报告称,互联网平台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绿色低碳意识向行为的转化。外卖平台、共享单车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已经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低碳选择而获得更多关注和订单。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普及,公众在多个领域的绿色低碳行为践行度都呈上升趋势,这将从需求侧推动供给侧的碳减排,间接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



来源: 腾讯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2783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