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协同创新实验室正式启动

2021-09-27

9月25日,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协同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英文名称The Innovation Lab for Carbon Neutrality and Green Finance,英文缩写“CF-Lab”)在北京召开启动仪式。实验室由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报、金融时报、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支持,吸收多家研究单位、金融机构和骨干企业作为理事共建,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交叉领域的创新研究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向实验室发来贺信。周小川在贺信中提到,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希望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协同创新实验室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高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对实验室的启动表示祝贺。解振华指出,科技创新是在零碳竞赛当中着眼长远的战略储备,谁能够率先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制度优势,谁就会取得绿色低碳发展规制的主导权。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助力技术迭代与升级。他表示,实验室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的标准化识别与验证体系,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助力碳减排以及脱碳技术的资本对接与产业推广,开发特色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努力成为我国碳中和技术与绿色金融的桥梁和纽带,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科学技术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等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曾嵘副校长指出,“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迈入新阶段的清华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本次研讨会将为各界提供高效沟通的桥梁,对进一步推广“双碳”的核心理念和前沿科技,加强金融工具对于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有着积极影响。

  赵鹏高副司长解读了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他指出,加强技术创新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之一,国家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要做出一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低碳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快对能效提升、智能物联网、高效安全储能、碳捕集利用等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规划应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没有技术创新和突破,碳中和将难以实现。

  陆新明副司长指出了目前“双碳”工作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双碳”目标、应对碳排放措施等维度展开细致解读。着眼技术层面,从微观角度将技术间的逻辑与关系清晰阐释,并表示着力构建以市场资金为主体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资本市场要能够灵活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投融资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黄晶主任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介绍了我国科技相关工作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进展:一是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是”1+N”体系的重要组成;二是技术发展路线包括过程技术,优化集成、零碳电力、零碳非电力、非标气体技术等五大类技术;三是科技部相关项目设计与部署也在围绕碳中和承诺发生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长高世宪,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关伟等专家围绕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新发展理念与碳中和转型、“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转型、碳达峰技术路线图、绿色金融发展等主题做专题报告。

  据介绍,实验室将基于技术视角,推动产业端与消费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技术方和资本方搭建对接平台,充分支持金融体系助力碳中和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应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相关司局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有关科研机构代表与会。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2077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