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棵树就能逆转气候变化?答案来了

2021-12-03

出现极冷天气的冬天就是“冷冬”?一万亿棵树就能逆转气候变化?1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对近期流传的说法进行解释。

据了解,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1.出现极冷天气的冬天就是“冷冬”

流言:

刚入冬几天就这么冷,今年应该是个“冷冬”了。

真相:

感觉到的“冷冬”和气象学上的“冷冬”并不是一个概念。极端冷事件和冷冬,前者是天气概念,后者是气候概念,即使是暖冬也有可能出现极端冷的天气事件,气候预测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天气预报。

每年冬季的平均气温都有波动,高于平均值就是偏高,低于平均值就是偏低,但冬季气温略微偏低并不等于“冷冬”。

依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标准,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单站平均气温距离平均气温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十几年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冷冬了。

2.电动车造成的总排放比燃油车还高

流言:

电动车的污染和碳排放并不比传统燃油车低,只是污染和排放形式转移到发电和生产电池的过程中,实际比燃油车碳排放还要高。

真相:

由于生产工艺原因,当前电动车生产过程当中总的碳排放量是比燃油车要高一些。但综合考虑,电动车是更低碳的。

计算燃油车的碳排放,也需要考虑石油在开采、提炼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这与强调电动车电池生产过程当中的碳排放是相同的。综合这个数据后,中型燃油车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电动车的排放量。

分析二者差距,不能片面放大生产流通制造环节的差异,更应该从全生命周期、长排放过程来进行考量。从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电动车毫无疑问是更低碳的。

3.一万亿棵树就能逆转气候变化

流言:

全球“种1万亿棵树”的倡议,近来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要是真能种这么多树,吸收全球碳排放、逆转气候变化是没问题了。

真相:

“1万亿”是个非常大的数字,种这么多树需要约9亿公顷土地,接近整个中国的国土面积。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外,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以往研究对树木每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估算有不小的差距,例如,根据欧洲环境署估算,一棵树木生长前20年,每年吸收22千克二氧化碳;也有其他机构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树每年大概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根据后者的估算,1万亿棵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00亿吨。

按照各国当前政策,到2030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550亿吨。即使能实现植树1万亿棵的目标,新增树木仅能吸收约1/5的碳排放量(100亿吨),距离全部吸收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很大的距离。

人类希望通过努力再种1万亿棵树,会有不少实际的挑战,但学界仍普遍支持种树,因为恢复森林可以大量吸收温室气体,并在保护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2791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