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案|张兴赢建议建立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部际联系制度

2024-02-29

当前,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正愈发凸显。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指出,气候变化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途径影响人群健康。全球每年有超过10万例患者因气候因素死亡,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到30万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热门议题。

“气候变化对我国人群健康影响的绝对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球前列,通过对我国272个城市的研究显示,热浪导致死亡风险增加7%。天气骤变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13%、12%、18%、4%、13%和10%。”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部级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张兴赢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受到多重因素的复合影响,开展风险防控离不开气象、环境、生态、健康、医疗等的交叉融合。但目前部门间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数据共享仍有壁垒,信息整合格局有待深化,未形成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大合力。

其次,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适应性研究存在严重不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资源分布差异巨大,气候风险因子和应对策略都有所不同,目前气候—健康研究多为关联性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支撑多种气候健康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

同时,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科普和国际合作亟须加强。当前,我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公众健康防护指南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户外从业人员等脆弱性群体的科普知识供给力度还很缺乏,科学防范和应对能力还需提高。国际合作亟须拓展。

对此,张兴赢建议,建立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部际联系制度。建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构成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国家行动方案,统筹部署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监测预警,搭建气候变化与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多气象要素的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提出因地制宜的气候健康适应策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通、资源共融,为我国科学精准地应对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风险提供科学支撑。

同时,加强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适应性研究。研究设立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的基础研究、适应技术发展与试点示范等。厘清热浪、洪水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复合级联式影响,加强分区域、分气候灾害、分人群、分健康结局和疾病类型的精细化研究。制定面向不同主体的健康适应指南,加强各主体的适应能力,构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体系。

另外,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候健康领域科普宣传与国际合作。加大气候变化与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力度,组织并实施气候变化与健康全国性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立足我国优势,提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威胁的国际倡议,深度参与国际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动引领和参与气候变化健康议题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784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