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雾霾治理无疑是提及频率最高的热点之一。事实上,从2013年以来,围绕着被污染的大气,中央和地方政府频出应对措施进行治理。中央财政继去年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后,今年再出重拳,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对煤层气发电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政策等等。
更大的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表明中央治理雾霾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资金的效果和效能。
财政出“重金”,意在调结构促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走了一条高增长、高发展的道路。在经济总量高居全球第二之后,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的GDP高增长模式,势必要进行“换档”和“转型”。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需要寻求走一条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
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即通过财政的收支活动,安排或调整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因此在“治霾”过程中,财政一方面需要发挥对环保公共资源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对一系列诸如控制和治理废水、废气、废料等环境污染,实施森林保护、城市绿化等产生外部效应的行为进行干预。具体的手段是: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节能减排,进而优化经济结构,对环境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历程看,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投入达到GDP的1%-1.5%时,污染的恶化能得到基本控制;环境投入达到2.0%-3.0%,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明显改善。而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显示,当环保投入GDP占比超过1.5%以后,该国的环保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财政资金有“四两拨千金”的功能,触一发,动全身。中央拨付专项资金应起到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发展、自主创新的机制,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城市经济空间布局。财政专项资金应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紧密挂钩,突出绩效导向作用。比如今年安排的1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方式,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对达标企业予以激励。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
财政出“重招”,综合治理为关键
“雾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传统用煤技术造成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推进源头控制,并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治理是关键。
除了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还担负着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专项资金应起到“风向标”、“信号灯”、“指南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科学构建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比如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导向作用,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项目所得实行所得税的减免;对排放挥发有机物和扬尘的企业,提高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以增加企业废气排放成本;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比重,开征资源税等等。另一方面落实各方责任。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应抓重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环境保护部门履行政府职能而推进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以及用于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地区的奖励。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北京市将财政资金投向科研、环境治理、建立监测网络、表彰举报污染大气环境者等涉及大气治理的多个方面。财政部门要负责专项资金的动态管理。从确定专项资金年度总预算,到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以及审核并按预算管理程序下达项目预算和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地区给予奖励。常态化的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能有效地形成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转机制。
财政出“重拳”,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
“治霾”行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调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上多数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现在中国局部地区的雾霾和几十年前的洛杉矶非常相似。而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洛杉矶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经历了整整27年。
立法是第一位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些委员提出要通过立法治理雾霾,很多提案涉及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此前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获得正式通过。该条例旨在从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入手,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为各项措施提供法律保障。
最新的消息是,国家正在做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部门协同,实现资源优势集成和资金政策配套联动。强化激励约束,对于完成排放标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实行鼓励和资金支持;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列入财政扶持“黑名单”。加强跟踪问效和环境公开制度,委托第三方制定资金项目评价标准和验收程序,确保各项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政策真正发挥效应。
只有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才能最终改善生态环境,重见一片蓝天。
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