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个干旱区,包括北方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西北干旱区与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华北干旱区,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出现的干旱,则是发生在季风区、湿润区,值得我们关注。西南地区长期干旱则是影响我国的重要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气温持续上升导致干旱程度增加,使该地区将来面临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风险加大。可能出现的持续性干旱,将给西南地区水资源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15年,西南地区平均温度明显上升,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部分地区,出现气候变暖趋势。在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相对湿度降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减少最明显的是云南、贵州与四川的交界地区。下雨的日数逐步减少,汛期的降雨日数也在减少。以云南省为例,作为西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近10年来平均温度上升很快,2000年以后平均降水日数下降。
从地表径流来看,西南地区的几条主要河流,长江 (上游)、沱江、嘉陵江的河水流量都在减少。由此,西南地区干旱态势已经很清晰,特别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 (自治区),都有非常明显的干旱区存在。干旱有不同等级,最近15年以来,西南地区每个等级的干旱强度都在增加,特别是强干旱发展非常快。可以说,干旱的地区在增加,干旱的程度也在快速加重。此外,与干旱同时发展的还有高温形势,高温日数也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西南地区为何干旱?持续15年的干旱,其发生发展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首先,从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来看,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温度持续上升,造成大气干燥化,使得西南地区逐步出现副热带气候带化现象。
其次,也不能忽略自然因素的影响,冬夏季风明显减弱和海洋温度变化、青藏高原都对西南干旱产生影响。西南地区深受印度季风影响,印度夏季风近几十年不断减弱,特别是从干旱发生时期开始明显减弱,水汽来源随之减少,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现象也在大范围地区发生。我们看到,印度恒河地区亦出现干旱,其干旱带和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带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印度夏季风减弱以后不能快速向北推到喜马拉雅山,不能深入到西南地区。自然因素同样非常重要,需要我们更深入研究。
那么,在干旱条件下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就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模式预报来看,西南地区降水减少趋势可能还将持续大约10年到20年,干旱不会马上停止,到2030年以后才可能有所缓解。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明显降低,不能依靠自然气候变化带来充沛的水资源,所以,我们要有所准备,主动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我认为,应强化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新的水资源,并对已有的水资源进行优化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普及相关知识,提高社会民众节水意识,改革原始粗放的农业耕作制度;努力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免干旱化局势进一步加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