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风险意识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2015-04-10

  今年11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综合报告,标志着IPCC AR5最终完成。在AR5中,IPCC不仅对气候系统的变化、原因、影响及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而且提出诸如加强风险管理等的新理念,对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AR5具有哪些新亮点、新启示?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气象部门将发挥怎样的作用?IPCC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11月24日对此进行了解读。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人民日报记者刘毅等媒体记者采访。

 

  诸多亮点呈现科学成果

  “ IPCC AR5是由各国政府推荐的优秀科学家共同努力编写完成,并经各国政府和专家多轮评审,程序公开透明,代表了当今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水平,具有很强的科学基础性和政策导向性。”郑国光表示。

  随着卫星遥感等多种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视,近年来,气候观测获得的数据更加丰富,气候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AR5以更多的事实和证据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AR5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这一结论的可能性在95%以上。郑国光指出,这一表述既明确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又对人类活动的实际贡献做出了量化分析,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气候变化研究在科学上的进步。

  AR5以气候风险为切入点,提出了减少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基本路径,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并重的理念和行动的重要性,强调了气候、影响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适应理念的进步,为推进有效管理气候变化风险,采取有效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AR5强调了全球长期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郑国光表示,AR5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研究相结合,量化评估了2℃升温目标下的累积排放空间,提出了全球长期的减排路径,以及不同减排路径下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城镇建设等领域的低碳发展途径和技术选择,这显示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

  此外,AR5还阐述了国际、区域和国家层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关键减缓和适应技术开发、扩散和转让,适应行动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利于推进各国在应对行动和关键技术研发上的合作,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变化应对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郑国光说。

  总之,与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AR5亮点颇多,在评估基础、评估范围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在很多方面显示了气候变化科学和应对理念的进步。

  加强风险管理 维护气候安全

  根据AR5,全球气候变暖将进一步放大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还将产生新的风险。为此,郑国光指出,中国面临的新风险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风险加剧。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中国各地旱涝频发,改变了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从总量上看,水资源短缺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资源约束。二是生态安全风险升级,海洋、海岸带、森林、草场等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三是健康安全风险加大,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累积性效应逐步增强,高温、干旱、洪涝、雾、霾等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郑国光表示,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共存,以弊为主。近30年来,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北界北移了约4个纬度,特别是东北水稻种植区北扩,冷害、冻害减少。然而,气候变化也使全国冬小麦、玉米和双季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减少5.8%、3.4%和1.9%。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有1800万公顷至32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影响,占播种面积12%至22%,且受旱面积不断增加。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此外,AR5预计,本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并可能引发饥荒、气候移民和社会动荡。

  郑国光指出,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我们提出了气候安全的理念。气候安全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状态。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安全,气候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体系中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需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管理气候风险是维护气候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中国已经制定相关政策,采取适应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新风险的复杂性,需要建立涉及政府、市场、公众等多主体、多部门的全流程管理。对政府而言,对新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在科学认识新风险形成及放大效应的基础上,对新风险识别、评估以及适应性方面做出“合理”判断和举措。对于市场而言,尤其是对保险市场来说,新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对于新风险的共担达成共识。对于社会公众而言,需要减少对新风险的暴露度,增强恢复能力,在社区建设和个人意识等方面协同努力。

  做好“新常态”下的气象服务

  今年11月12日,中美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而言是个极为振奋的信息。郑国光表示,联合声明的发布是对国际科学界的一个积极回应,为推进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对其他国家具有非常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表明中国将在全球治理的平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今年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与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脉相承的,而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则是‘新常态’的应有之义。”郑国光说。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日益加大,气象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郑国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因灾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以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无序建设等情况,将加剧极端气候灾害的风险。他建议将应对极端气候灾害作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气候灾害风险防范措施,着力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工作。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服务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识别、预警和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未来,气象部门将加强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组建跨部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同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气象部门正在为风能、太阳能开发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此外,郑国光强调,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国内牵头部门有责任把IPCC的报告解读好、宣传好,做好宣传科普工作,把报告内容转化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资源力量来推动国内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1129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