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市场

2016-04-10

“碳”作为一种新型的虚拟商品,同时具备了商品的两种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种属性都是建立在政策的基础上,即在《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下,各国都要履行其各自的减排义务,从而产生了对碳排放权的需求。然而,一旦这种约束不复存在,那么碳排放权就没有了稀缺性,成为一种公共产品,也就没有了交换的必要,其商品属性也随之消失。

碳本身所具备的商品属性以及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实践,都对碳交易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碳排放的外部性,碳减排不是一国的努力可以实现的,需要全球的合作,这就决定了碳交易具有国际性,从而催生了国际碳市场。

国际碳市场发展的启示

传统市场无法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气候变化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把大气这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全球环境,通过于全球变化相联系的温室气体的大气环境容量约束,创造出“碳”这个虚拟商品和进行“碳”商品交易的碳市场。并且由于碳市场和传统市场的连接,以及未来的融合,过去的环境外部性可以转入市场内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得以延伸。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面,碳市场发挥了产业减排行动和成果的集成作用,并且通过这种作用影响传统市场,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行动力量进行动员和集成,对它们的配置和组织方式进行优化,并从降低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成本方面,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方面,碳信用的金融属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实体产业支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使碳市场可以成为气候融资的渠道和工具,并有潜力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活跃一员。

同时,国际碳市场的建立来自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它的发展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演进同步。我们已经知道,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目的是构建国际气候制度,而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发展问题的本质决定了国际气候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因此,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同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分配和重新分配全球环境资源的过程,还体现为制定分配和重新分配全球环境资源的规则的过程。

我国碳市场现状

第一,国内的碳交易主要通过CDM机制进行。综合EB(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网站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15日,中国通过EB注册的CDM项目数为1273个,占EB全部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43.73%,这些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将达286,419,331tCO2e,占全部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63.16%;第二,除了CDM,国内的自愿减排也一直在发展之中。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购买了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宗交易开启了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新篇章。自此,中国的自愿减排项目逐渐增长,参与的企业与个人不断增加,但基本上来讲,国内的碳交易还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易,难以形成规模。

未来中国碳市场发展的趋势

首先,碳交易约束性指标出现,碳交易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明确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表现,为国内碳交易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碳市场提供了最为急需的发展动力,碳交易的全面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其次,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的减排试点,是中国碳市场的真正起步。2010年,国家启动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7月19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最后,将形成强制性碳交易为主、自愿减排为辅的有效机制。2009年11月25日,温总理提出,中国“2020年前,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单位GDP碳排放强度40%到45%”。单位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减排目标,对于中国的特定行业和企业来说,就相当于减排任务的出现,势必促进碳交易需求的激增。需求决定市场,自愿减排缺乏大规模进行碳交易的需求和动力,只能形成零散的减排行为,远不足以形成碳交易市场,所以只能作为强制性碳交易的补充而存在。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作者:  浏览次数: 4721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