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低碳发展之路 让七彩云南更绚丽

2016-04-10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生态屏障,已被列为全国首批五省八市低碳发展试点的省市之一。

云南省是全国最早开展低碳工作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编制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四省区之一。早在2005年云南省就开始了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2007年国家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后,云南省于2008年颁布了《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着力于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逐步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年,成立了以省长挂帅的云南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云南省CDM中心以及CDM项目开发机构,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云南低碳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云南省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将围绕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探索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途径,倡导低碳生活,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展新格局正逐步显现。

云南在全国率先参与CDM合作的建设与发展工作,积极推进CDM项目开发。该省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省有143个CDM项目在联合国注册,实现年减排5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云南CDM技术服务中心为云南省CDM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省级CDM机构,该服务中心积极搭建国际国内合作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不断拓展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业务。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中国法国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力建设项目》、《中欧亚洲投资计划——西部11省清洁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中国欧盟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合作项目》、《中日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项目》、《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在CDM项目开发方面,项目申请机构已经开发了8个项目,全部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中7个项目完成了DOE现场审查工作,两个项目在联合国EB成功注册。

采取森林碳汇项目保护森林,减少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云南地处大江大河源头或上游,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云南省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目标,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能源、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建设工程,着力建设“森林云南”。目前,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林业用地3.71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8%;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7.1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8;初步测算,云南省碳汇储量达31.3亿吨。

在竹子(龙竹)造林CDM方法学及项目开发中,云南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由省CDM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中法农村CDM开发试点与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开发阶段的“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增加森林面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专业团队,大大提高云南省在森林碳汇项目上的开发能力。

国家发改委2010年底发布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国内的自愿减排市场,促进了自愿减排指标的资产化,为中国的碳资产开辟了一条国内交易的路径。熊猫标准作为我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应运而生,它的制定与开发,有利于我国自愿碳减排市场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事业发展,加快我国低碳社会的发展进程。熊猫标准农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行业细则是熊猫标准的第一个行业细则,在本细则范围内云南省有很多潜在项目。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是云南省开发的首个熊猫标准碳减排项目。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的能源消耗依然很大,要改变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云南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即开展低碳省市建设试点,建立低碳排放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等。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对于云南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发展合作,可以为云南省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5673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