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碳排放机制及其影响

2016-04-10

澳大利亚政府不久前宣布,将在国内发展碳排放交易,作为以市场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这为近期低迷的国际碳市场注入了新鲜力量,引人关注。本文将概述澳碳排放交易机制及其影响,以及对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碳交易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始

澳总理吉拉德最近宣布,计划在2012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征碳排放税,3年后还将引进碳交易排放机制,以降低碳排放。这是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始。

澳从2012年7月1日将正式启动总量控制交易市场,由此向市场释放出碳价信号,促使澳经济转型,减少碳排放和刺激清洁能源的投资。碳价机制由两阶段方案组成。2012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为固定价格阶段,为期三年,碳起始价每吨等效CO2为23澳元,每年按实价递增2.5%。第二阶段为排放交易机制。2015年7月1日起,碳价由交易市场决定。

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用户包括固定排放源、交通、工业生产、废弃物(不允许丢弃)和不明排放源。垃圾填埋的直接排放控制在每年25000吨等效CO2,多余排放必须付费。在交通领域,碳价适用于国内航空、水运、铁道运输和非交通用途燃料,但不适用于居民交通燃料、轻型商用交通和农业非交通燃料,以及林业和渔业加工业。在市场化的第二阶段,碳价将与国际市场接轨。碳价浮动的上下限是有规定的,并仅适用于固定价的三年期限。碳价上限在国际期待价格上加上20澳元,并每年按实价增加5%。碳价低限为15澳元,每年按实价上升4%。与清洁能源投资结合。把碳价和可再生能源目标相结合,将使澳进入历史上清洁能源扩张最快的一个时期,约130亿澳元将投入清洁能源项目。针对清洁能源投资的金融公司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的商品化和大规模应用。澳将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技术的竞争性。

国际影响

澳将成为继欧盟和新西兰之后,第三个引入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发达国家,对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一,将对同处亚太地区的韩国、美国加州和日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引入碳交易机制,但都正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阻力。澳的成功有助于树立以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的信心,加快亚太地区碳市场的建设进程。第二,开辟新的国际碳抵消信用需求市场。实践证明,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碳抵消机制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发达国家更加灵活地履行减排承诺发挥了积极作用。欧盟对2012年以后来自最不发达国家之外的CDM项目态度模糊,这给CDM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澳碳交易机制的成功启动将极大提振碳市场参与方的信心。无论怎样,澳都将成为仅次于欧盟(2013至2020年间需求量约为9.1亿吨)的第二大国际抵消信用需求国,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CDM项目合作带来新机遇。第三,引发相关国家间碳交易机制的对接博弈。目前,欧盟和新西兰都在与澳讨论碳交易机制的相互对接问题。碳交易机制的连接通常涉及三方面内容:减排目标的性质和力度是否可比,是否建立了类似的测量、报告和核查体系,抵消机制的规则是否具有同质性等。这些内容比较复杂和敏感,且涉及当事国对碳交易机制相关标准的主导权,一般不易达成共识,谈判效率也会比较低。

对我国碳市场发展工作的启示

澳大利亚碳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继续开展CDM项目带来了新的可能机会。过去几年,CDM在中国发展迅速,不仅带来了资金,更是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以具体事例提高了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业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同时推动开展了一系列的能力建设,为国内发展碳市场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从国际市场来看,欧盟作为过去中国CDM项目减排量的最大买方,已明确表示今后CDM的碳减排指标将逐渐来自最不发达国家。根据欧盟2009年通过的立法,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三期对CDM核证减排量的接收量将大大减少,2013年后将不再接受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新批准的CDM项目的减排量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建立碳减排机制,并明确允许使用的抵消信用类别包括CDM,为国内继续组织开展CDM项目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机会,使中国得以继续利用CDM促进国内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公共意识提高等工作。

第二,借鉴澳大利亚碳市场发展经验,同步加快我国碳市场建设进程。我国已部署开展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澳能源结构又与中国相似,因此,我国可在很多方面及时借鉴澳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经验,包括地方、行业的分布、阶段的设置等,促进相关机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立法和政策、监管、定价、配额发放及与国际其他市场衔接等方面,澳碳市场建设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第三,虽然澳大利亚碳市场为我国继续利用CDM市场提供了出路,但要看到,面对即将到来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开展量化减排的安排至今还未作出,未来的碳市场发展充满不确定性。鉴于此,中国的CDM减排量作为国际碳抵消交易的供给方仍然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为此,要做好另手准备,努力发展国内碳市场,不断探索开拓新的机遇,为国内的CDM发展创造出路。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作者:  浏览次数: 6667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