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优胜劣汰将成趋势——关于光伏巨头尚德破产重整的思考

2016-04-10

前不久,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素有“大而不倒光伏巨头”之称的无锡尚德所创造的光伏行业神话破灭。

2002年成立的无锡尚德是我国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然而仅仅几年时间,这一光伏行业巨无霸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在此,我们不妨对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的前因后果作番审视。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产能过剩。结构性产能过剩,引发竞相杀价、恶性竞争,加之国际市场低迷,欧美“双反”,将国内光伏产业尤其是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组件加工制造业拖入“内忧外患”的危机中。

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内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为3GW,仅无锡尚德一家2012年光伏组件的产能就达到了2.4GW。国内光伏组件生产的产能远超国内市场需求,造成对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严重依赖。另外,国内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而且同质化严重,在国际终端市场缺乏竞争力和话语权,只能通过价格优势进行恶性竞争。

全球光伏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加重了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内光伏产业的困境。有数据显示,中国十大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2012年第二季度,在美国上市的十大中国光伏企业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近9亿美元。同时欧美相继发起的“双反”调查对身处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可谓“雪上加霜”。2012年11月,美国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此举直接造成今年1季度中国光伏产品基本退出美国市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也将于今年6月做出初裁,一旦认定倾销与补贴成立,中国光伏产业势必遭遇更大冲击。

第二,政府错位。面对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许多媒体将矛头指向了地方政府,认为过去十多年间,光伏产业经历的辉煌与衰落都与“政府的手”过度介入有关。

第三,投资过热。由于政策优惠等因素的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光伏制造行业大开绿灯。据介绍,光伏产业发展鼎盛时,全国300个城市都要建产值超千亿的光伏产业园。

第四,企业自身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有效的执行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又罔顾市场发展规律和经济效益,盲目扩张。

作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此次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必然对国内光伏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中国光伏产业自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开始了重新洗牌,行业整合将逐步深入。唯有消减落后产能,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才能缓解光伏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供需矛盾;而整合的过程必然激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客观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光伏产业向高端领域发展。

二是行业不失发展空间。虽然整体上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发电相比尚不具有竞争力,但其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在不断下降,考虑到低碳发展趋势和环境因素(如雾霾事件),传统能源发电发展也将会受到限制;同时化石能源的资源量在不断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太阳能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因此,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长期发展前景仍应给予肯定。

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自身问题主要是由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发展畸形和不符合市场基本规律造成的。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界对光伏产业的追捧更多地倾向于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加工和中游的组件制造,而对下游应用市场开发不够。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凸显了这些问题。为此,“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光伏应用市场开发的扶持力度,引导国内光伏产业在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其中,2012年8月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即21GW)以上;同时表明:“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按照有利于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的原则对规则进行滚动调整”,为这一目标预留了空间。2012年9月欧盟“双反”立案,国家能源局紧急决定加大光伏支持力度,按照40GW的装机容量执行规划,这一表态进一步坚定了扩大国内需求的信心。有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为45万千瓦,2011年达到290万千瓦,较上年增长近550%,2012年达到450万千瓦,增幅55%。国内光伏市场的强势启动,有助于消耗过剩产能,缓解供需矛盾,加之国内光伏产业内部的整合与升级,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有望早日实现光伏市场的供需平衡。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也警示政府角色当转变,说明政府取代市场和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违背了市场机制基本规律。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是中国光伏产业具有风向标作用的信号,市场优胜劣汰将成为一种趋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表明党中央要转变政府角色的决心。在复兴光伏产业问题上,我国政府开始更多运用市场力量而非政府手段扶持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调整及未来长远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手”应该更多体现在引导扩大市场需求、鼓励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等宏观层面的调控,以及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等服务型职能,从而为企业及整个产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 中国财经报  作者:  浏览次数: 1583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