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6-04-10
在全球关注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对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管理,既是大势所趋,也将成为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塑造低碳竞争力的内部驱动力。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化体系,是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的科学依据,能够促进企业有序开展碳减排。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碳强度减排目标,并且已经量化将其分解到地方。同时,国内碳交易试点工作在“五市两省”已陆续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国内碳市场的发展。在这些行动中,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管理工作将逐渐从企业社会责任过渡到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标准化对企业碳减排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性的基础工作,在涉及多领域、多层次问题中具有平衡和约束作用。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指标可以通过标准量化加以控制,相关技术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加以固化和推广,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方法可以通过标准加以规范。因此,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可以加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规范管理,并帮助企业塑造低碳竞争力。
第一,标准化工作简化了摸底工作程序,可以降低摸底工作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自身碳排放现状,加强了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信息基础,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温室气体管理方案。第二,标准化工作有利于统一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的技术安排和操作规范,保证各企业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可比性和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第三,标准化工作是提高企业碳减排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第四,标准化工作能帮助企业全方位监测温室气体管理进程,监督碳减排实际效果,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第五,标准化工作为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碳减排活动提供了重要技术工具,可以确保各类碳信用指标的“含金量”相同。
我国引进和发展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情况
国际温室气体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很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很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温室气体管理的标准和指南,涉及产品层面、组织层面、项目层面、区域层面和验证层面5个类别,很多标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应用。
我国紧跟国际标准发展趋势,转化了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其中,2009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翻译转化了全球第一个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英国标准化协会于2008年发布的PAS2050及其指南,随后又陆续完成由世界资源研究院(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发起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四个核心标准的转化。
2009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熊猫标准》公布,这是我国自主制定的首个温室气体减排标准。此外,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也于2012年开始推出系列基于行业特点的项目层面温室气体减排成效评价规范,国内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企业层面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开发现状
《京都议定书》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的要求。作为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主体,企业也因此成为承担减排温室气体任务的主要对象。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面向企业的组织层面温室气体管理标准被最早开发,标准化工作的控制、约束作用得以体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4-1《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WRI和WBCSD的《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相继颁布,并获得了国际上众多机构和企业的广泛认可,成为目前国际社会应用较多的两项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为建立各种碳交易机制的核算体系提供了参考。
由于不同行业的排放源与行业技术、产品特性等密切相关,各个行业类型的企业面临的温室气体管理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已有企业层面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基于行业特点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标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基于行业特点的标准主要有:WRI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的行业计算方法与工具”、WRI的“信息和通信行业指南”、国际钢铁协会针对钢铁企业的“气候变化排放工具及CO2排放数据收集用户指南”等。
我国企业层面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发展方向
我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和国内碳市场试点工作的开展,促使国内标准化工作由最初的以翻译转化国际先进标准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集中研制自主标准为主。而且,因为国内企业的基础能力与国际标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利用我国在企业能源计量领域已经具有的工作基础,研制适合我国企业能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具有现实意义。这也符合我国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的要求。
目前,涉及企业层面的多个温室气体管理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上各方面的机构正在积极参与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这表现出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这个领域的市场发展潜力,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各行其是,缺乏总体规范,就会影响标准体系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为此,需要考虑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工作规划,确定标准编制的原则。
另外,因为企业层面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可以为我国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提供基础支撑,这些标准需要同时注意与现行的区域清单编制、交易项目减排量核算、碳排放权交易核算等规定相衔接,避免重复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