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6-04-10
2014年的大年初一,尽管在此前短信网络电视等各个平台一遍又一遍劝阻大家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该来的雾霾还是来了。初一清晨,我顶着雾霾天,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孩子很快就在车上睡着了,我望着窗外白茫茫的天空,心情也如车窗外的空气一样压抑,难道我的孩子要呼吸着这样的空气成长吗?
呼吸本身不能杀死人,但污染严重的空气可以致命。非典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还没有完全散去,雾霾天又开始进入我们的世界。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西安、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2014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根据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移民情况,中国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
无序的粗放式发展,制造了气候难民和环境难民,而在这些“人人都是责任人”的公共环境事件中,最倒霉的不是能向环境高地迁徙的富人,而是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呆在环境洼地的平民。这些人在公共环境风险中几乎“手无寸铁”,承受了环境压力,到最后,还要为环境危害“收摊”。当城镇化进程遇上逆城市化的生活选择,环境投入与环境整治,恐怕就不单单是个无关痛痒的事情了。
建设和发展固然不能停滞,但我们更不能坐等环境完全坏掉再去治理。伦敦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去掉了“雾都”这一称号,我们不能再走伦敦的老路,要借鉴欧美等国成功经验,创新机制体制,在充分利用司法和行政手段加强管理的同时,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共同治理好环境。
欣喜的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结合财政与金融、联合国内与国际的政策性基金,于2007年正式成立。作为国家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补充资金和创新手段,基金通过开展清洁发展委托贷款、碳市场股权投资、创新融资模式等业务,致力于促进公共—私营部门合作探索节能减排创新机制,引导更多公共和私营、国内和国际资金投入,努力取得减排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益。
更欣喜的是,我省作为首批使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省份,自2010年以来,已先后投放了5个项目,分别涉及小水电、焦炉煤气、兰炭综合利用、小城镇集中供热、化工产业等方面,总贷款金额达3.1亿元人民币。作为第一家与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省份,我省按照“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利用关中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陕北的资源优势、陕南丰富的水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在申报阶段的西安市公共交通车辆改造项目,可以进一步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将直接对雾霾天气起到明显改善作用。
应对雾霾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效的整合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个人力量,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还我们一片更美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