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中国碳市场

2015-03-10

对于全球最大的欧盟碳交易市场而言,曾经的辉煌似乎已经很久远了。自2013年欧盟碳市场遭遇重创遇冷,迟迟未见明显回暖信号。

较之欧洲碳市场的低迷,亚洲碳市场最近的表现则颇有亮点:1月12日,韩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釜山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启动,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与此同时,我国碳市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回顾2014年,我国最后两个试点市场湖北和重庆启动,标志着7个试点碳市场全部运行。其中湖北碳市场表现不俗,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交易额2.34亿元。

7个碳交易市场全部启动后,我国配额总量已达12亿吨左右,控排企业数量超2000家。各试点均建立了相应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确立了交易细则和风险控制,并完善了管理体系。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碳市场的运行将进入第三个年头,并已经历了第一个履约年,交出了一份履约率在95%以上的成绩单。在完成收集碳数据、报告、核查、开设账户、领取发放配额、配额评估、参与交易、上缴配额、完成履约等各个环节,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履约周期之后,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对于碳交易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碳交易从概念落到实地。截止至2014年10月,全国7大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累计完成二氧化碳交易1375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相关企业看不到参与碳交易的潜在利益,少有积极性。而在2014年,伴随着企业对于碳交易的理解加深,不少企业对碳市场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得了盈利。在湖北碳市场,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已经直接获取减排收益2000多万元,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通过碳市场实现了低成本的减排,初步形成了碳市场激励减排机制。“排碳要付出成本,减碳能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对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基本认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2014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强调说。

随着试点市场的探索和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加快步伐。2014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该办法的出台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碳市场前期准备的最后一年,2015年是冲击全国统一市场的关键时刻,是一段长跑中最后的发力时刻。展望2015年,湖北和重庆两个试点将实现首年履约,多个试点计划扩大纳入范围,增加纳入企业类别;同时,跨区域碳交易开始尝试。此外,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形成碳交易价格机制。预计2016年,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上线。届时,中国碳市场或将与韩国一较高下,成为仅次于欧洲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

   


来源: 国家电网杂志  作者:  浏览次数: 1142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