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科普小常识》之二 绿色资产证券化

2016-11-24

《绿色金融科普小常识》之二

绿色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各种类型的契约型债务(如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信用卡债务等)或者其他非债务性资产(即基础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并将其未来现金流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的融资行为。其中,以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以其他类型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证券称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流程是:发起人(即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进行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载体(SPV),SPV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值,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进行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在这一过程中,SPV以证券销售收入向资产权益人偿付资产出售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投资者偿付所持证券的收益。

最早的资产证券化案例出现在18世纪的美国,荷兰人通过证券化手段投机美国土地;19世纪中期美国的农场铁路抵押债券是早期的MBS案例之一。虽然证券化这一工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现代资产证券化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住房与城市发展法案》,法案旨在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流动性,并允许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1970年,在“吉利美”的担保下,发行了第一单MBS产品——吉利美抵押贷款转手证券GNMA,这是第一支现代MBS。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陆续出现了通过电脑租赁合约、汽车以及信用卡应收账款等进行担保的ABS,资产证券化开始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美国不仅是资产证券化的发端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欧洲则是美国以外的第二大资产证券化市场,其中英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亚洲各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边界也在不断扩展,载体和操作方式也在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根据基础资产种类的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收益率的不同偏好,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对基础资产本息的任意组合,甚至可以将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衍生证券,资产证券化的品种呈现千变万化之态。

2005年8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中金公司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我国正式进入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阶段。2008至2012年初期间,金融危机导致证券化试点业务一度暂停,但在2012年5月重启后,国家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支持力度。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共有12单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批准,发行金额308亿元。2013年初,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证券公司开始正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2014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及配套规则,将事前行政审批制改为事后备案制,我国资产证券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1月4日,银监会发文批准中信银行等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大规模启动的开端。同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并进一步完善制度、简化程序,进一步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的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到1386只,总金额为5930.39亿元,同比增长79%。虽然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也日益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

2016年8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总结前期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规范绿色信贷基础资产遴选,探索高效、低成本抵质押权变更登记方式,提升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管理等举措,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态化发展。”

绿色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绿色产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筹集的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种是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资产重新打包投入资本市场,也就是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银行的绿色信贷资产重新打包处理,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重组,将绿色信贷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证券资产,可以有效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借短贷长”特点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风险,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提高信贷资产周转效率,盘活不良资产,有效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绿色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收益权、绿色汽车贷款、建筑物能效改进贷款等领域。 国内绿色资产证券化已有先例。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处于发展初期,我国第一单绿色概念资产证券化为2006年6月经证监会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污水处理收费收益权打包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我国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起步相对较晚,兴业银行于2014年发起的“兴元2014年第二期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国内首单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项目为兴业银行释放了近35亿元的绿色信贷规模,且相关额度又重新投放到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节能环保领域。

2015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积极研究并创新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相关企业和项目,又陆续推出了一批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15年共有5单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占全体融资项目的约10%。包含了垃圾焚烧发电业务、生物质发电、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光伏电站收益权等方面。

就目前来说,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均面临着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此外,随着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的不断增长,提高绿色信贷资产流动性,释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规模,是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Securitization

[2] 曹萍,绿色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大有可为,证券时报

[3] 刘向东,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最新发展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4902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