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7-02-22
一项跨国研究显示,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冰雹、暴雨、雷暴、大风等恶劣气候的概率下降了近50%。但恶劣气候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好事,其后果之一便是干旱。
该项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指出,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候迅速变暖,促使季风减弱,进而导致极端天气减少。
季风对极端天气的发生十分重要。“季风是恶劣天气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我们认为,季风强度的减弱可能使得中国恶劣天气在减少。” 研究团队带头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级数据同化和可预报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青接受外媒采访时说。
季风是每年循环的天气现象,夏天从南方到达中国,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冬季从北方到达中国,带来冷空气。由于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陆地上与海洋之间的温差,而全球变暖使得这一温差缩小,这一结论得到了模拟研究的证实。
研究团队的分析依托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气象数据库之一,由遍布全中国的983个天气观测站组成的网络,自1951年起不间断地收集气象数据。
“大多数关于恶劣天气趋势的数据都是不完整的或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收集的,但我们使用的数据量是所有研究里最多的,并且有最大的时间和土地面积覆盖范围。”张福青说。
中国的季风减弱背后,除了气候变化,还有更复杂原因,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空气污染的增加。
论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迅速且多维的环境变化,其中包括空气污染、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这又是由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人口增长而诱发的。由于近5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端天气骤减背后的机制十分复杂,已经超出了气象数据研究能抵达的范围。
在科学家眼中,恶劣天气的骤减,并不是一件好事。此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指出,这是因为许多自然周期依赖于恶劣的天气带来的大量降水,“有些理论认为,当恶劣天气的频率减少时,干旱强度可能会增加,现在还不能说干旱一定会发生,但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还指出,从1961年到1980年,尽管雷暴数量和大风逐年减少,冰雹的发生频次却保持相对稳定,在之后才出现暴跌。张庆红称,研究人员还未能搞明白其中原因,并准备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