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无形之手”助世界能源体系转型

2017-11-17

各方代表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上继续推动落实《巴黎协定》

大自然最终或将以最出其不意的方式对人类的不作为予以强烈的“回击”。尽管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令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不断增强,此前于8月底开始肆虐美国的一系列强飓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飓风带来的洪水灾害对民众的生命和财产以及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猛烈冲击。诚然,损失巨大的背后有预警系统、灾后救助缺失以及保险不健全等诸多人为因素,但归根结底,令飓风变得更加“凶猛”的“元凶”之一就是全球的气候变化。

尽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是各国的共识,但是各国之间利益的博弈为团结以及合作平添了一份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以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气候变化合作前景变得更加复杂。尽管美国总统在宣布退出时仍留有余地,称希望可以对《巴黎协定》进行重新谈判,从而获得一份对美国更加公平的协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他国家对此提议并不赞同。

在波恩继续未尽事宜

备受瞩目的气候协议《巴黎协定》于2015年签署并得到通过,仅一年之后,《巴黎协定》便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从时间来看可谓是十分高效。然而,从“生效”到“落实”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曾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比2005年减少26%,但现任总统特朗普显然对上任总统奥巴马的这一承诺视而不见,不但单方面“撕毁”《巴黎协定》,同时更是致力于复兴美国的化石能源行业。

紧张的情绪一度蔓延,有部分人士担心会有其他国家效仿美国的做法退出《巴黎协定》,从而引发连锁反应。不过,好在这一担忧并未成真。在今年9月于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金砖五国领导人共同发布《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呼吁继续全面落实《巴黎协定》。

“我们呼吁各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原则,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并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宣言》指出。

在此背景下,201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届缔约方大会(COP23)于11月6日至17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由岛国斐济担任主席国。此次波恩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商讨关于《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增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尽管特朗普宣称全球气候变化是“骗局”,但美国此次依然派出了谈判代表参与气候大会。更重要的是,尽管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但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美国要到2020年才可以正式退出,这意味着当前美国依然是《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此外,叙利亚代表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将加入《巴黎协定》,这令美国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

市场机制助力发展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减少碳排放是其中关键的一项内容。一方面,各国可以通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将碳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调控。

所谓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建立碳排放市场方面,欧盟可谓是“领头羊”。欧盟于2005年就已建立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是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提供了一种以最低经济成本实现减排的方式,ETS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而我国在借鉴欧盟建立ETS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表示,当前,中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进展良好,启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并且进入了审批程序。

事实上,除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一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绿色投资,发行绿色债券以及发展绿色金融等方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资金以及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而欧洲投资银行(EIB)则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悉,2007年,EIB已发行了世界第一只绿色债券,开拓绿色债券市场。自此开始,EIB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达200亿欧元,并命名为气候意识债券,支持11种货币,成为目前为止世界绿色债券最大的发行者。

世界能源消费持续转型

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而从根本上转变能源消费结构,从源头减少碳排放也是关键所在。截至目前,已有多国宣布将逐步放弃并禁售内燃机汽车,转而发展电动汽车,这无疑是能源消费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日前发布的最新《2017世界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中指出,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着四大转变:第一,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成本不断下降。自2010年以来,新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70%、风电成本降低了25%、电池成本降低了40%。第二,能源持续电气化。2016年,全球消费者的电力开支与石油产品开支基本持平。第三,中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提高,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增加。第四,在当前油价较低的情况下,美国的页岩气和致密油发展韧性依然较强,巩固了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的地位。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展望》进一步指出,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成本最低的新增发电能源,占到全球电厂投资的三分之二。到2040年,太阳能将成为最大的单一低碳发电能源,届时,所有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会达到40%,其中,欧盟可再生能源会占到新建发电产能的80%。

事实上,欧盟一直以来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其中,德国更被普遍认为是对抗气候变化的领导者之一。然而,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走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德国对可再生能源、风能以及太阳能的投资,令这些能源满足了该国约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其目标是到2020年降低约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整个欧洲和美国的目标水平。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当前德国仍有约40%的能源供应来自煤炭,这一比例要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则是德国放弃使用核能的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看,若德国政府有意逐步关停污染严重的煤炭发电厂,利好条件是当前德国失业率创下历史新低,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出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在这种条件下,煤炭行业工作者拥有进入其他行业的良好机会。另外,当前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关停煤炭发电厂在短期内将不会明显提高消费用电价格。

综上所述,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也纷纷在尝试各种方法以达成减排目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能源转型仍在持续进行中,但谈及彻底抛弃化石能源为时尚早。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浏览次数: 3389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