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湖州打造长三角的“绿心”

2018-10-1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湖州则坐落在“人间天堂”苏杭的中间点,北与苏州、无锡两大经济巨头共饮太湖清水,南与浙江省会杭州紧密相拥。虽然比起盛名在外的苏杭,湖州这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似乎有些低调,但它却是繁华、发达、忙碌的长三角地区的“绿心”。

“非绿产业”换“绿心”

“绿心”的腹地——湖州市吴兴区被誉为“中国童装名镇”。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童装产业集群和生产销售基地,年产各类童装12亿件(套),年销售额达200亿元,占国内销售市场的1/3,童装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然而,繁荣之下,以“小而散”著称的生产、经营格局,产业链条上必不可少却对环境构成负荷的砂洗、印花等配套环节,却在威胁着生态安全。

2015年,在“不让一家砂洗企业开在园区外”的口号下,吴兴砂洗印花产业园项目启动。

打造在园区内实行集中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屋顶光伏发电、水循环使用的砂洗印花产业园,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搬迁入园。经过此次改造,每年可减排污水100万吨,减少COD排放180吨,减少氨氮排放量30吨,极大地减少了进入河网水体的污染物,周边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同时,通过采用集中供气、光伏发电设施,每年可实现节电1300万千瓦时、节煤1.5万吨、减少SO2排放量57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2.6吨。

绿色金改的“先行先试”

湖州的绿色金融探索并未因此停滞。作为五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湖州在“绿色项目”的认定上亦有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的灵活与弹性。工业产业园这样的项目虽然难以被国标认定为“绿色项目”,传统绿色金融理论要求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手段对其加以限制甚至退出金融资本,但湖州银行通过对项目实际目的和效果的评估和认定,以“绿色园区贷”支持了该项目的落地。

对具体企业“小而散”的特点,湖州银行进行了业务模式的创新:银行采用了集中授信、批量贷款。一方面,与产业园区业主单位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湖州银行提供前期园区项目建设资金、中期企业厂房购置资金、后期企业流动资金支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对园区内的客户进行授信时,也采用了基于行业分类,企业经营共性特征的标准化批量授信模式。数百家企业从授信审查到贷款发放仅花费了几周时间,大大加速了砂洗印花产业园项目的推进。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把绿色的重要性贯穿到了整个行业的生命周期中。根据“绿色园区贷”规定,园区业主提供企业用气、用电、用水等生产用能数据,协助银行运用大数据开展贷后检查。此举既能通过综合数据防止企业信息造假,便于机构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防控信用风险;同时,这一数据的实时监测也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环保指标”密切挂钩。

截至8月末,湖州银行为砂洗印花产业园项目公司累计提供前期项目贷款2.8亿元;中期提供厂房按揭贷款累计4.5亿元,涉及小微企业约300户,至今贷款不良率为0%,平均执行利率仅为5.39%,以较低利率扶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后期提供“二次贷”“流动资金贷”补充客户的日常现金流,累计发放超3000万元,户数60户。

这种模式也被概括为“再贷款资金+绿色信贷产品”为核心机制的再贷款管理模式。201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通过再贷款和建立专业化担保机制等措施支持绿色信贷发展”。人民银行给予湖州银行2.5亿元支小再贷款的专项支持,为其提供稳定的低成本批量融资。通过对风险成本、人力成本等定价因素的综合测算,为园区建设及入园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贷款平均利率低至5.3%,同时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

砂洗印花行业属于轻度污染行业。湖州银行的“绿色园区贷”恰恰是对传统绿色金融理论的一次实践创新,既保护了涉及40多万就业人口、200亿元年销售额的传统主导产业,又实现了全行业的整治提升与转型升级,取得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平衡。

不止于项目,更在于体系

砂洗印花产业园是个大项目。对于更多的企业而言,日常的资金需求不可能总是寻求“政策创新”或试探性突破,而依赖于可预期、可依赖的政策体系。

“绿贷通”平台正是湖州为提高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拓宽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而量身打造的。

更重要的是,“绿贷通”平台不止于信息归集,借力“数字浙江”这个大战略,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普及。而在这个“标准化”操作之外,湖州的“绿贷通”平台还搭建了“网上信贷超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银企对接搬到网上,搭建永不下线的银企对接平台,企业向特定银行或面向全市所有银行发布融资申请,银行接单抢单、主动服务,实现了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精准、高效对接;除了企业发布融资申请,银行也会把自己的信贷产品发布到网上,按照服务对象将235款产品分为“绿色贷、科技贷、小微贷、三农贷、创业贷”等八类,并根据企业申请使用情况,对这些贷款产品进行智能化排序,最受企业欢迎的、申请量最多的贷款产品作为优先推荐,排在首页;企业不欢迎、极少有申请量的产品,剔除“绿贷通”平台,倒逼银行进一步创新产品。

除了打破信息不对称、提高匹配效率、优化服务,“绿贷通”平台还建立了一套绿色企业认定机制,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在“绿贷通”平台上,银行在与企业融资对接时,一并开展绿色认定评价,将企业绿色等级分为“深绿、中绿、浅绿、非绿”,并对认定评价为深绿、中绿、浅绿的项目,分别给予12%、9%和6%的贴息补助,非绿项目则不予补助。

“绿贷通”平台自2018年5月3日试运行至今,已帮助1327家企业获得了银行授信,授信总金额达61.19亿元。

来源: 摘编自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浏览次数: 1213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