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2020-12-18

近日,2020“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设置了6个分论坛、1个能力建设培训活动以及1个大会平行活动,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区域及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技术、生态环保大数据等内容。邀请来自国际机构、地方政府、环保产业领域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保产业和技术对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创新机制性合作平台,凝聚更多创新合作资源。

本次大会由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秘书处、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主办,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承办。

带动复苏,为全球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底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当前,推动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作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会议,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与共建国家共享绿色技术、政策和最佳实践。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仍未平息,世界各国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和卫生危机,在此情况下,各国加强协作,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具韧性的新常态联合体已成为必然。国合会委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贝德凯认为:“一带一路”绿色倡议在此背景下更具有创新和深远的意义,并能为此做出重要贡献。“本次论坛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进行政策对话、技术分享、技术交流的平台。” 贝德凯表示。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国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还会持续增大。对此,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国梅表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绿色“一带一路”将会在绿色低碳和绿色复苏方面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据介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拥有了大量合作项目,累计投资达300多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其中绿色发展相关投资也迎来了重大机遇期。

先行示范,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贯彻落实中国绿色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深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参与本次大会的国合会副主席、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埃里克·索尔海姆也认为,深圳能够给全球示范如何坚持发展绿色经济。

深圳市委常委黄敏在会上介绍,长期以来,深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

导向,努力走出一条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城市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体系,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精明增长,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2019年,深圳市万元GDP能耗、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双促进”。

另一方面,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推动空气质量达到先进城市水平,今年1月-11月,深圳PM2.5平均浓度低于18微克/立方米,“深圳蓝”“深圳水”“深圳绿”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黄敏表示,深圳将坚定不移执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握绿色技术作为跨界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走出去”,促进先进环保技术、先进环境政策“走进来”,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表示,《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出台中,深圳制定目标,提出于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绿色繁荣、城美人和”的景象,在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范式达到全球领先。

突破创新,让环境科技充盈绿色底色

低碳和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保障人类和生态健康的必由之路,绿色创新技术研发应用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和挑战。

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重磅嘉宾演讲,深入剖析产业纵深,阐释环境科技现状,为各地区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在会上介绍,环境技术从绿色和低碳的角度看,有两种内涵和两种属性:第一种是作用功能,使用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可以使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使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生态得到修复;第二种则是技术本身的底色,技术底色是绿色的,不能因为使用某种技术,在处理过程中或者技术工艺本身就导致二次污染或增加化学品等产品风险。“低碳节能、清洁生产,这是未来环境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发展需要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技术。曲久辉表示,以固体废物处理为例,中国现有千余种废物种类,百余种污染介质,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总体利用率低于50%,源头减量高质循环贡献比低于20%。因此,废物资源化是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环境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回应低碳绿色发展需求。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发展低碳绿色环境科技,增强“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曲久辉建议,应该将研究尺度扩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他表示,原来的环保技术研究局限于处理和治理本身,现在要联合碳中和、碳排放、绿色过程和江河湖海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更广更深的课题去研究。

同时,学科协同应该更紧密,在进行绿色和低碳技术研究的同时,要与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密切合作。此外,还要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要强调全球综合治理的联系。

如今,加强全球化的协同创新已成为重要任务,因为绿色发展是全球共通的主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下,符合绿色和低碳要求的发展大有可为。“所以绿色是环境科技和产品的底色。“曲久辉强调。

创新技术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转换发展动能的基础和关键。业内人士建议,今后要通过政策和标准对接,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环保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带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投资,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信心和动力。 胡文婷

一带一路中心大事记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落地。2020年,中心联合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局,举办了第二届“共筑梦想、创赢未来”2020年生态环境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国内外226项创新技术项目,中心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三轮筛选,从中遴选了15项潜力创新创业项目和产品,列入未来引入扶持的基金重点投资项目清单。

成立基金项目投资工作组。10月16日,中心与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等机构和企业共同成立基金项目投资工作组,制定了绿色丝路战略投资基金组建工作计划。当前,已确定了推动设立技术孵化服务公司,制定了来自国内外的首批15项先进技术启动孵化计划,全面启动基金组建前期准备工作。

组织参与国内外知名环保展,资助优秀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10月,中心邀请天安云谷产业园共同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巡展,在我国香港及深圳、珠海等地展示了绿色园区建设的经验和成果。11月,中心组织东江环保、朗石、科莱环保等优秀环保企业组成“生态环境展团“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期间,展位吸引超过1000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中心因此获得高交会优秀展示奖和组织奖。

成立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成员单位已发展至30余家。12月7日,大会正式选举组建了联合会理事会。12月8日,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召开,来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深圳市龙岗区政府、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等职能部门领导和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绿色技术产业联合会的成立。

承办2020“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12月8日-10日,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下,中心承办了2020“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共计有130余家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等约200多人参会,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分别就不同的环保主题畅所欲言,分享成果和交流经验。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浏览次数: 1475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