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专家学者共话碳中和与宏观经济

2021-04-12

在4月10日举行的2021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学界、业界专家针对当下备受关注的碳中和目标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推动绿色转型等热门话题开展了圆桌讨论。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既面临巨大挑战,也有一系列竞争优势。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应趋利避害,以“电气化+清洁电“作为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发掘清洁能源的制造属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如能顺利推进转型,能源的单位成本将会下降,但针对碳中和目标的投资如果做得不够好、效益不高,则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做好相关投资的挑战,国际协调和合作是必需的。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金融机构在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碳中和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自己作为金融中介的特殊能力,通过践行可持续金融与影响力投资等方式,以市场化手段给其他行业的碳中和实践提供更强的激励与约束,助推全社会早日实现碳中和。这包括金融机构自身运营层面、持有资产层面以及融资层面分别实现碳中和。孙明春认为,碳中和转型前期可能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有不利影响,在后期则会有非常大的机遇。相比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转型的阵痛可以忽略不计,需要让民众认识到气候变化给经济带来的非线性影响。他提出,为了避免让部分行业承担过高的转型成本,建议在最终消费端采取征收碳税的政策。

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分享了美国和欧洲企业践行碳中和的研究框架及具体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其中,数字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常健认为,中国面临的碳中和转型时间短、压力大,低碳转型会带来成本推动的冲击,可能会使政策面临两难,这是值得各界深入思考的问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积极推进碳中和有利于我国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碳中和的不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他建议,例如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可以建立跨区域的补偿机制。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对上述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提出,首先,应在宏观经济层面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分析框架,来研究碳中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框架应该是动态的、跨周期的模型,将气候模型和能源模型融入宏观经济模型。 其次,应深入研究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和对投资带来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高碳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都应对此做更多量化分析。最后,碳中和会带来收益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配、行业之间的不均衡分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某些经济体和某些产业的大幅度萎缩,甚至造成失业。马骏认为,如何保证转型的公平,让社会稳定不受太大冲击,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议题。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2979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