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投资增长 气候变化因素被更多纳入投资决策

2021-05-19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全人类更加关注疫情后的全球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合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必选项。更重要的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早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环保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只会损失效率。“投资与气候变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机会生根发芽,带动了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汽车在内的更多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市场对于绿色投资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绿色投资机会也正奔涌而至。

保德信全球投资管理(以下简称“保德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亚太地区的机构投资者明显领先于北美地区,更加愿意采取行动并调整其投资组合。同时,亚太地区更加明确的监管标准成为影响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该项调查发现,90%的机构投资者认为气候变化是一项重要问题。

然而,不同地区之间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亚太地区,54%的机构投资者积极地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其投资决策过程,接近58%的全球平均水平,欧洲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81%的投资者表示已将气候变化纳入考虑,而这一比例在北美为47%。

邓普顿环球股票团队分析称,根据晨星统计,截至2020年底,2016年以来,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自5877亿美元升至1.67万亿美元,增长184%。而且这一投资现象不仅局限于单一区域,而是横跨欧洲、北美、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其中,同期亚洲的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增幅更高,达447%。此外,追踪自2010年以来采取ESG策略的投资,其表现较未采取ESG策略的表现高出近5%,而近5年来差距有扩大迹象,也打破了过去认为投资ESG可能会影响投资回报率的担忧。

事实上,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以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关键、长期因素。其中,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全球各主要国家以及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迎来“高光时刻”。国际能源署(IEA)5月最新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展望》显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年增长45%,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年增长率。预计在2021年和2022年,异常高的新增装机容量将成为“新常态”,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90%。具体而言,太阳能光伏发展将继续打破纪录,到2022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62吉瓦,比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高出近50%。另外,2020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了90%以上,达到114吉瓦。尽管2021年和2022年的年增长率将放缓,但仍比2017年至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50%。

“尽管可再生能源正在蓬勃发展,像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未来将成为主要的能源供应,但是我们看到,化石燃料仍将在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领域发挥突出的作用。”保德信全球投资管理专题研究负责人安蒂亚强调,尽管将从化石燃料过渡到清洁能源,但是这个过程不能用一场革命来形容,它只是渐渐改良的过程,是由能源供应市场的成本收益以及供需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未来20年至30年,传统的化石燃料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会非常长,甚至在未来20年至30年的时间里会和清洁能源并行,出现在世界能源的供应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际智库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统计,2020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平均上升了1.1℃,若不积极采取行动,预估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平均上升4.1℃至4.8℃。而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各主要国家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或将变得更加迫切。

瑞信亚太地区ESG研究主管格洛弗表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我们正处在一个可能长达数十年的长期投资机会的开端。为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助于推动行业转型以及相关绿色技术的发展。富达国际宏观部门全球主管萨勒曼·艾哈迈德认为,最终,无论是由于直接还是间接原因,全球的碳价格都将大幅上涨,以敦促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使用,弥补目标和现实的差距。而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由大型公共部门主导的投资将继续发力。此外,随着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的完善以及各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中“绿色资质”(Green Credentials)的透明度不断提升,私营部门的投资空间也正在扩大。

此外,富达国际首席执行官黎诚恩日前表示,就货币和宏观审慎政策而言,除在那些聚焦于当前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外,各国央行应采取更加主动的行动,在推动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改变资金成本以及避免监管套利,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宏观审慎工具的改革(尤其是采取差异化资本要求的措施)也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

从中国的角度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撰文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增加相关重点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是清洁能源,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下,2020年至203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每年平均需增长约110吉瓦;二是制造业,未来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新一轮的压降高耗能行业产能,但同时也会带动这些行业的设备更新,参考2018年供给侧改革对制造业投资影响的经验,碳达峰、碳中和每年可能将至少创造5500亿元的设备更新需求;三是绿色建筑,2022年中国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要达到70%,预计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的投资规模可能达4.3万亿元;四是绿色交通,中国需要在绿色交通上的投资规模预计为20万亿元左右;五是技术固碳,目前中国技术固碳累计封存量只有200万吨,而据清华大学预测,碳中和目标下,2050年中国需要通过技术固碳来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在5.1亿吨至8.8亿吨之间,增长空间巨大。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2394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