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迎“满月” 专家:继续发挥好市场在撬动低碳转型方面的作用

2021-08-17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今已经“满月”。截至8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51元/吨,相较上线时48元/吨的开盘价,累计涨幅6.25%。

尽管碳价稳中趋涨,但与首日410万吨的交易量相比,后续全国碳市场日交易量徘徊在数万吨左右。截至8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018842吨。也就是说,除首日外,后续近一个月的总交易量不及首日交易量。

起步阶段首要是平稳运行

有业内人士表示,碳排放配额交易量偏低的原因是目前不少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目前离履约截止日还早,市场还会进一步关注碳价变化情况和市场的实际走向。”上述业内人士说。

“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到目前为止,企业的资金账户开户量比较低,进而影响了企业入市操作;同时,此次纳入交易的企业中,大多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对碳交易有关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意识的理解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有待提高。

赖晓明表示,对于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要清晰稳定,法规制度要健全。同时,运行机制要合理,并且能够不断优化。“这个机制包括分配机制、交易机制、监管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下一步,要为企业做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提供精细化服务,推动控排企业尽快入市并提高交易频次。”他表示。

市场起步阶段,首先要保障的是平稳运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当前全国碳市场交易规则参考了国际碳市场和国内地方碳交易试点的先进经验,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一批2225家电力部门控排企业纳入,交易主体对配额的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一致,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应是确保市场的稳健运营、交易规则的合理高效。未来,随着更多控排企业和其他市场交易主体的加入,市场流动性将逐渐加强,有效碳定价机制会逐步形成。”

核心目标是撬动低碳转型

实际上,在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同时,更为系统性的变革已经开启。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全国碳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推动企业加快低碳转型。

与其他行业相比,率先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面临减排挑战,也是现阶段低碳转型的主力军。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全新电力系统,是该行业给出的应对方案之一。对于何为全新电力系统,目前业界也有诸多探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会员仇保兴介绍了几个原则:一是安全、有韧性,经得起极端气候或者灾害的考验;二是成本可承担,且随着时间推移成本趋降;三是通过采用各种技术组合,可靠性越来越高;四是从灰色系统到绿色系统,能够平稳、快速、顺利转换;五是能实现进口替代。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我今天用了灰色系统,明天灰色系统就不用了,要马上转到绿色系统,这需要一个过渡,实现平稳切换。”仇保兴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碳市场最重要的作用是激励市场、引导投资和稳定预期。一个基本共识是,要实现“双碳”目标,必然需要大量投资,且每项投资都需要有导向,需要算账,而算账必须有依据,需要碳市场给出信号。

“在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基准值下,初始配额分配还不是非常紧张。”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根据国内相关机构的对比,与现有上海、广东、湖北、福建四大地方碳市场的燃煤机组供电排放基准值相比,全国碳市场2019年至2020年的配额基准明显偏高,比试点区域平均基准高约10%,供热基准值也高于上海、福建地方碳市场。预计未来基准值会有所下降,但对碳配额的影响取决于基准值下降的幅度和速度。

“如果低碳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企业减排成本大幅下降,企业的碳排放也会大幅下降,碳配额需求会有所降低,此时若碳市场未及时调整排放基准值水平,碳价可能出现大幅下降。”鲁政委认为,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换言之,碳市场应该通过配额调整和价格信号,激励企业推进技术调整,进而加速实现低碳转型。

更好发挥价格发现作用

全国碳市场被寄予厚望,要更好发挥其作用,需要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推动。配额管理、可核查的数据体系以及多元化、规模化的市场主体,被视为有效发挥碳市场作用的重中之重。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不能只聚焦于能源领域,要让所有有贡献的企业都进入市场,有需求的主体都可以购买配额,从而减小碳市场参与的颗粒度,实现广泛渗透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金融交易,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个市场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交易的规模和流动性等方面。”赖晓明认为,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较大,流动性较高,交易主体也应多样化,扩大控排企业的范围,把机构投资人纳入市场。此外,交易品种也要更丰富。除了现货外,还要推出相应的衍生品市场。未来,还要推出期货交易,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市场。

与赖晓明观点类似,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碳市场衍生品、期货交易的探索。“碳市场要满足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等市场交易的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碳市场需要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还要包括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掉期、远期、期货等交易类产品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比如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融资类产品,可以帮助履约企业以及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提醒,碳金融产品要在基础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现阶段我国碳金融体系刚刚起步,碳金融市场属于绿色金融,接下来肯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和发展。”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孟萌表示,“这需要同步推进一系列基础工作,例如,底层的碳核算逻辑、碳资产的界定、碳信用评级等,这中间还有许多链条和环节,需要不断培育和完善。”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3719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