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2-01-19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绿色低碳内涵。贵州既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国家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我国绿色低碳、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明确、路径明晰的背景下,工商银行作为扎根两大试验区的国有大行,必须努力创新绿色金融,满足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需求,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工行金融服务方案,引金融活水将“绿色青山”浇灌成“金山银山”,在保持乡村振兴绿色“底色”的前提下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中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自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来,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得以深入和丰富。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到被纳入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为目标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未来乡村振兴之路将坚定地沿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行。

(一)一直以来,工行贵州省分行坚定树立“两山”新理念,运用低碳数字金融模式,提升以“三农”为核心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着力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9月末,工行贵州省分行涉农贷款余额1324.56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568亿元,占该行各项贷款的28.14%;其中涉农贷款中绿色贷款(法人)余额317.7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182.84亿元,增幅135.54%。截至2021年11月12日,“工农e家”平台已在贵州省418个乡镇实现落地,覆盖乡镇人口1481余万。

(二)围绕乡村特色农业、绿色优势资源、乡村旅游、乡村消费扶贫以及康养、农村生态修复性、公共基础设施等补短板领域,工行贵州省分行在绿色扶贫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金融和非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主导优势产业。积极提升绿色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让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并分享身边绿色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增值收益,初步构建起“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的新发展格局。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挑战

绿色金融虽然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以绿色引领乡村振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绿色金融融资规模有待提高。数据显示,工行贵州省分行涉农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例提升幅度较小,涉农绿色贷款(法人)总量也存在不足,仅300亿元。从投向上看,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防控难度较大等因素,该行涉农贷款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的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合作社贷款余额不足2亿元。

(二)传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一方面,由于乡村经营主体复杂多样,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乡村客户信用等级难以确定,银行业务风险不确定性较高的问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由于抵押物不足,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实体网点设置受限,大量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触及广袤乡村和农户等等,以银行为中心的乡村金融生态圈尚未形成,导致“三农”金融服务获得感不高。

(三)绿色金融意识有待提升。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由于对其认识与宣传不足,再加上技术欠缺,很容易被等同于简单的“项目+绿色”或“传统金融+绿色项目”。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金融需要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标准化计量评估模式以及发挥融资引导模式,从而达到其“可提供、可计量、可持续”的核心要求。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建议

(一)路径选择。碳中和、碳达峰的全国生态一盘棋布局要求乡村振兴必须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农业强”主要体现在质量兴农,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乡村改革推进,农业强将在乡村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融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等乡村绿色低碳生产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融资和服务需求。“农村美”主要体现在走乡村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村美将在建设健康美丽乡村所配套的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生态修复、节能环保产业等乡村基础服务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融资和服务需求。“农民富”主要体现在农业强、农村美带来的农民收入提升,随之对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追求更高档次的消费。农民富将在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乡村生活消费领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融资和服务需求。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都是银行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创新路径。普惠金融让绿色金融可以践行落地,并成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提供的一种服务模式,而数字金融本身就是绿色发展模式。以更低的成本、更安全的经营方式加快布局乡村金融服务,延伸网点服务功能,为“三农”客户提供低碳、惠民、安全、高效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通过“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的服务构建起以工行为核心的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三农”领域梳理重点市场和客户。可关注三大市场和五大客户群体,其中,三大市场即以三变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集体经济市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市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三农”绿色产业链市场。五大客户群体即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客户群体、以大量农户为核心的长尾客户群体、乡村特色优势农业客户群体、优质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客户群体。

围绕绿色低碳,创新乡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绿色金融为引导,将绿色发展的原则、标准引入普惠金融项目;结合普惠金融发展要求,拓展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三农”市场,围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特色农林业、乡村产业供应链、数字技术等主题,创新运用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乡村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一方面创新乡村制造业融资产品,将绿色金融评估标准融入其中,推出针对乡村振兴的“绿色制造类”贷款,加大金融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兼顾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挖掘“三农”客户的社保、水电煤气等生产生活互联网交易信息,构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模型,延伸融资服务半径,支持乡村实体经济。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做强做优。梳理茶业、林业、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养殖等乡村绿色产业,与保险机构合作,为绿色农业产业主体提供专门融资服务。大力提倡乡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工农e家”平台中记录并量化居民日常绿色生活行为,将其节约的能耗进行科学计量,并给予绿色积分;同时在平台中搭建相应的绿色积分应用场景,让客户真真切切享受绿色带来的收益。通过打造具有乡村特色、适应乡村发展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在满足广袤的乡村市场和广大的乡村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同时,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三)加快绿色低碳数字金融场景建设,构建以工行为中心的乡村金融生态圈。依托“工农e家”,建设完善集融通、融资、融商、融智为一体的“三农”绿色低碳金融服务平台,构建集电商、金融、缴费、消费、生产经营、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工农e家”在前期积极对接并落地供销、烟草、物流等多类涉农主体的基础上,继续按照“1+N”的运营模式,持续推进重点合作方及重点乡镇平台落地。嵌入企业、农户的日常生产活动,通过整合平台资源,为客户提供资讯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支付融资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嵌入“三农”供应链场景,直接利用工行在合作方落地的服务平台满足供应链上中下游实体经济客户在结算、采购、销售、配送等方面的金融非金融需求;嵌入“三农”民生消费领域,将乡村生活场景的水、电、燃、通讯等特色民生缴费项目接入“工农e家”平台,引导乡村居民在生活缴费、社保医疗、社区服务等场景的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运用低碳数字金融平台资源,实现工行金融服务“村村通”,构建贵州分行乡村金融生态圈,打造绿色普惠银行、数字银行、生态银行的示范分行,助力绿色“数字乡村”建设新格局,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网点,以“数智”化拓展服务半径。数字化时代,银行客户的需求从原来的缴费、支付、现金等转向追求个性化、场景多元化,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网点会就此消失,仅仅依靠线上并不能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作为银行服务的物理载体和区域的辐射点,为延伸对“三农”的服务半径,除了依托“工农e家”,网点自身的运营模式也需打造成新一代绿色低碳的“数智网点”,实现“点点活”。网点自身的绿色低碳建设。一方面,网点的建设装修及厅内布局要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风格。另一方面,拟定网点低碳管理制度,从培养员工绿色低碳理念、推行节能降耗办公方式、鼓励员工低碳出行等方面着手,倡导“低碳金融”理念。推进网点“数智”服务,着力延伸服务半径。通过网点智能化场景建设和数字化场景营销,银行网点以金融和非金融的场景服务于周边商户、客户,其服务范围逐渐延展,传统概念的网点边界被打破。在促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中,网点需根据自身周边生态特征,围绕“三农”特色主题场景,以数字生态化模式开展场景的建设、营销和维护,并链接“工农e家”平台聚集的乡村生态资源,进一步提升工行的场景建设和应用能力,实现“数智网点”与“工农e家”的双轮驱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9878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