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相关,专家建议:加强早期预警并研究两者关联

2023-09-12

9月8日,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与健康交叉学科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会议旨在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极端灾害事件带来的潜在影响在加大。预计2050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致命的热应急中暑,甚至热射病的威胁,约3亿人受花粉和其他空气过敏源的影响,蚊虫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副主任说到。

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要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生态环境部副司长蒋兆理在会上说。

用科技支撑传染病预测系统,气候预测和预警系统,以人为本,减少因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灾难事故。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探讨了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在构建传染病预测系统中的作用,其中包括流行病模型,人员聚集参数化方案,季节变化参数化方案等数学模型。疫情期间,黄建平和学生们组成团队建立预测系统数学模型,分析新冠传染范围与人员流动的关系。“通过预测爆发和传播及其影响,提升极端天气和重大疫情双重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黄院士说。

“从预测手段上,我们强调无缝隙的气候系统的多圈层变化的预测,预测对象涵盖了地球系统的各个部门,包括大气、海洋、路面、海滨等等。气候变化与物理科学研究的学科交叉,最终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在会上说。

气候变化于经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也给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和健康研究系统提供了支持。“我在链条的后端计算了经济成本和适应气候变化之后所产生的经济的收益,以此来更好地支持气候变化学科的发展。同时,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北京理工大学张弛教授说道。

张弛教授曾作过关于高温情况下所产生的劳动力损失等研究。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需要传播科普知识服务大众。会上,张弛教授介绍了和中国气象局公众服务中心合作的小程序,即将用来监测气候在当前环境下和未来环境下所产生的风险,预计在今年内将其推向公众。

清华大学黄弘教授就如何提升城市韧性发表了观点。第一是建立城市的应对能力,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应急系统,黄弘教授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指标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和规划,监测预警与应对,资源保障和社会参与。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也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助力。第二是应提升人和社会的韧性。第三是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黄教授通过相对复杂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进行实验模拟。

“我们需要梳理气候变化与传染病这一全链条过程中的因果链条,以及量化在此过程中各个因素的贡献程度、权重,才能更好地用人工智能与数学模型结合的方式进行预警。”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贾娜表示。同时她认为,在微观和宏观议题之间搭建桥梁也很重要,比如皮肤微生物组织的菌群是否能够对气候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做出响应,从而造成对人体微观世界的改变。搭建健康议题和气候变化因素的桥梁并形成因果关系,是他们正在探索的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詹承豫教授表示,公众风险意识的建立十分重要,要让公众意识到所发布预警的危险性,“此外,需要跨区域合作,比如在今夏的京津冀暴雨中,需要考虑如何跨区联动应对洪涝。”



来源: 界面新闻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1544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