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严宝玉:更好发挥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2024-03-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位列其中,包括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助力。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同时,转型金融也取得全国共识,政策制定等各项工作进入加速期。

如何看待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全国两会期间,《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辖内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严宝玉: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逐步显现,“五大支柱”初步形成,在支持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绿色金融发展“底座”持续夯实。构建形成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重要进展,并试点开展碳核算。二是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三是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四是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和市场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有效助力四川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政策先行,统筹推进激活“动力源”。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实施“绿色金融专项行动”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计划”,创设“川碳快贴”政策产品。二是重点突破,多措并举建强“主力军”。以提升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持续推动“标准、平台、碳账户”建设,高质量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实现四川省21个市州全覆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环境权益类融资产品。三是点上开花,因地制宜发展“先行者”。支持成都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绿色农业等领域加强探索。稳步推进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推动试点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科技赋能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亮点经验。四是多方协同,合作联动创造“共赢局”。联合省级部门举办多场气候投融资对接会和宣传活动。

《金融时报》记者:近两年,服务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呼声渐起。您认为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严宝玉: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服务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逐渐引发关注,但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前端基础制度尚需完善。我国虽在部分领域发布了低碳转型规划和标准,但覆盖的行业还不多,对转型活动的分类还不明确,部分标准未考虑地区差异。二是配套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碳排放信息监测、核算、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转型活动效果的评估机制还不太健全,微观转型主体设立的转型目标难以与宏观气候目标进行科学可信的基准比较。三是转型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金融机构转型服务能力较为欠缺,转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应用不足。低碳转型融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绿色债券、绿色基金运用较少,转型投资基金规模普遍较小。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

严宝玉:目前,我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和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针对碳资产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创新。从四川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围绕CEA(碳排放权配额)等碳资产相继进行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足迹挂钩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但是,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还比较有限,难以避免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有限等问题。随着产业基础和配套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角度看,市场交易主体的丰富、覆盖行业范围的拓展、配额分配方式的优化、碳信用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和碳期货等衍生品的创新,将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政策支持角度看,财税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鼓励更多主体和民间资本进一步参与碳市场,并推动金融功能内置于碳市场,更好地发挥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本站 浏览次数: 1367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