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破产,中国光伏产业将走向何方

2015-04-10

        我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日前宣布进入破产重整。这似乎传递了一个信号,在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政策下,作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加工与制造国家,由于海外市场萎缩,以及标志性企业破产,其行业整体发展落入低谷。

  从外部需求增加,光伏企业迅速膨胀,形成世界最大光伏加工与制造产能;又从外部需求减少,光伏企业竞相杀价,恶性竞争,以至于纷纷破产,这种“过山车式”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换来哪些教训?今后能否摆脱“双反”挤压?

  光伏产能过剩洗牌在所难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指出,2011年统计的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在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竞相杀价。“特别是2012年,一些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仍大量出口,形成恶性竞争。”

  据分析,美国2012年11月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等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今年1季度,中国加工制造的光伏电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国市场。”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表示,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光伏企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竞相杀价、恶性竞争等问题,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中国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但九成以上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国内需求不足3%。2012年,欧美国家“双反”政策一经启动,我国光伏龙头企业的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没有一家赢利。

  突破成本局限方能起死回生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贸易壁垒,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困难;而在国内市场,由于成本较高,光伏产品同样面临需求不足问题。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的光伏产品发电成本大约为每度电1元人民币,与煤电或水电等能源产品相比,成本尚不具备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减少,太阳能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发展太阳能产业可谓不容忽视。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介绍说,未来十年内,光伏产业如能保持发展势头,其发电成本与火电基本持

  平的可能性很大。毕竟,火电燃料价格与环境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是上升趋势。

  2012年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等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等。

  不久前,江苏中能公司以硅烷流化床法制取多晶硅项目取得进展,其高纯度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可以使成本下降约50%。

  江苏聚能硅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越强表示,2012年对聚能(卢森堡)有限公司进行了增资,并在意大利、希腊等国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其中希腊光伏电站可总计获得每千瓦时电0.36欧元的补贴,合同期限为25年。

  分散投资风险启动消费需求

  “光伏发电是未来能源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王勃华认为,我国如何在“走出去”同时,不断扩大内需市场,是发展这一产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发电成本较高,光伏产业还处在

  “引导扶植期”,需要多方面分担成本:一是依靠政府方面的补贴,二是银行或保险公司的长期介入,三是光伏企业自身的进步。”王世江如是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说,以德国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为例,如今已简便到“填表安装”的地步,居民只需到规划部门填一张申请表,银行就会实地考察屋顶面积、光照条件等,以此确定贷款发放。随后,安装公司将会上门安装屋顶光伏电站。

  据介绍,实现“填表安装”,是因为德国在上网电价、补贴发放、质量保险等涉及光伏发电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套。居民、银行、保险公司可以据此清晰算出投资风险与回报。

  “发展光伏产业是‘扩大市场’与‘降低成本’同时推进的过程。”王勃华认为,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的产能,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活下来;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补偿机制,分散光伏产品较高的成本,让消费者用得起这种产品。

  王世江说,主流规格的光伏组件面积约1.5平方米,市场售价1000元左右。这意味着,在150平方米的屋顶建设光伏电站,仅组件采购就要10万元;再加上其他设备包括建设安装等方面的开支,还需要10万元。如果没有政府方面的补贴,以及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分担,这对普通居民来说难以承受。

  有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为45万千瓦,2011年达到290万千瓦,较上年增长近550%,2012年达到450万千瓦,增幅55%。

  今年1月,常州高新区粤海工业园157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这是国家出台小型光伏电站免费并网政策后江苏首个正式并网项目。连云港晶海洋半导体公司接到大额订单,员工从去年的700人增加到1000人。

  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率仍有成倍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管理提升等,其单位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据新华社)

  链接

  尚德71亿债务无法偿还

  从全球产能第一到宣布破产,无锡尚德经历了潮起潮落。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对中国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由施正荣创办于2001年的无锡尚德是尚德电力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产能占据95%以上。2005年,施正荣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100%控股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

  从2005年上市融资完成后,无锡尚德也开始了快速扩张。地方政府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如今,光伏产业的龙头无锡尚德宣布破产,既是宏观形势所迫,更有发展过快所致。

  与此同时,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光伏电价征求意见稿中,给予的补贴电价已经确定还会上涨,这一消息将为中国光伏全行业的企业赢得更多生存的空间。

  3月18日,无锡尚德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经法院审查,鉴于债务方无锡尚德无法归还到期债务,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相关规定,于3月20日正式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宗禾)

  尚德破产告诉了我们什么

  □ 周永亮

  6年前辉煌如日中天的尚德破产了,人们似乎并不惊讶,就在尚德老板施正荣成为首富的时候,尚德就面临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其中一家知名杂志还做了一期显目的封面专题:首富,政府造。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政府的强势干预让尚德迅速成为霸主,最后还是由于政府的强势介入而破产重组。这对那些借助于政府资源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是一副难得的清凉剂。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没有政府关系几乎很难成长,过分依赖政府关系也变得极其危险,因为政府关系就是人的关系,直白一点,就是新来的市长或书记是否还买前任的账。所以,一直被传有强大政府背景支持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说出来了自己的政治经:为政府做事,但不与个别官员保持太密切的关系。这句话说得很有哲理,但做起来谈何容易。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王健林算是在政商关系方面处理得不错的。

  尚德,本是海归创业的典范,也是书生下海的典范。十年一觉扬州梦,确实令人惋惜不已。不过,当我们进行总结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值得其他企业家特别是创业者们注意的常识。

  其实,不管多么复杂的事情,如果你有常识,看透一件事情并不难。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需要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别是在势头正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表面的光环罩晕了!

  尚德破产事件至少再一次向我们强调了商界的一些常识:

  第一,过分依赖政府,在中国,你可以崛起的很快,因为土地、资金和政策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会让经营者产生一个幻觉:你无论怎样做,只要足够大,政府是不会让你垮台的。可是,当轮到你的时候,这种幻觉可能很快就会破灭,那时是墙倒众人推,如今日之施正荣。

  第二,当一个企业快速扩张成高潮的时候,经营者一定心中清楚,低潮一定随后就到。这时的经营者一定要想想,低潮来临时你如何渡过难关,你的保暖内衣在哪里。否则,你很快在极端天气到来后第一个被冻死,不管你有多少单衣,不管你在阳光灿烂时会多么的牛。

  第三,不管你什么学历,也不管你整合资源的能力有多强,也不管你的高管都是什么学历背景和多么牛的经历背景,也不管你曾经是谁,如果你忽视了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执行系统和执行力的强化,你有多牛的理念都没有用,因为内部的溃疡会越来越严重,当你的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烂疮一定会溃烂,给你致命一击!

  尚德破产的60%要素是因与政府太近的商业环境造成,而40%则是由于尚德长期忽视管理系统和执行力建设导致的。俗话说:外因还需要内因起作用。到了后期,公司内部的执行系统已经几乎不发挥作用了。

  尚德破产具有积极意义

  尚德破产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市场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很难进行市场化破产。一些企业因投资冒进和经营不善,早已失去财富创造功能,仍然靠社会资源甚至公共资金注入维持着生命,成为毫无价值的经济僵尸。这种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纪律,制造了道德风险,它鼓励企业罔顾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效益,不计风险,一窝蜂地盲目投资。缺乏破产约束下,做大规模成为一些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第一目标,因为只有做大规模才能以“大到不能倒”来绑架政府,如果冒险成功则利益归于少数人,如果失败则有政府来解围甚至解套。光伏业遍地开花,野蛮生长,这种机理在背后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次尚德破产,既是对过度冒险企业一种必要的市场惩罚,也是对扭曲的传统政商关系进行的一次切割,对重建市场纪律无疑有着正面的意义。

  其次,破产机制在宏观经济层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当初美国政府动用公共资源来拯救雷曼,使其避免破产,能力上完全能做到。但是,如果政府这样做了,不仅会破坏市场纪律,加大道德风险,而且会让随后的金融行业去产能过程无法展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破产机制在宏观层面也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情况看,破产机制长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产能过剩且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道德风险制造产能过剩的现象在钢铁等传统产业和光伏等新兴产业中普遍存在,它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被锁定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之中。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高达1亿-2亿吨,在上一个繁荣周期经营激进的企业陷于困难,亏损惊人,但这些本应该受到市场惩罚而破产的企业,地方政府却动用大量财政资金对其进行补贴。去年以来,光伏业野蛮生长的恶果充分暴露,全球光伏业产能严重过剩,本来正是通过破产来清除低效产能,实行供需平衡的最佳时机,但很多地方政府却以各种方式援救这些企业。没有企业破产,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时间被人为大大拉长了。(证券时报)

  “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不换不行

  地方政府过度“呵护”所谓的明星企业,问题很多。举其要者,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让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缺失公平性;其二,政府替代企业进行战略决策,企业运营容易偏离市场规律,也就容易招致市场的惩罚;其三,这样的“呵护”,会造成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比较纠结,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从大环境来看,地方政府过度热衷于参与微观经济活动,是在属地化管理的背景之下,通过政绩指挥棒形成的产物。平心而论,地方政府带动经济发展的特殊角色,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的活力,但是副作用同样很大,有时候大得着实让人难以忍受。

  比如,副作用之一是地方政府的强力介入,使得市场信号失真,一系列优惠政策固然能使单个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企业家精神往往也在其中被大量消耗折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与决策的失误率往往也会提升,更容易误判形势。然而政府终究无法左右市场规律,一旦市场的惩罚来临,恐怕是谁也拯救不了。曾经再风光的企业,或也会渐入颓势。更严重者,则如无锡尚德这般,落到被破产重整的田地。

  当企业出现明显的问题时,由于地方官员挂念着税收、就业等许多问题,也就不肯随意让一些本该在市场逻辑中破产的企业死去。其结果是,纳税人的钱被用在了拯救某个企业上。企业活得好,是企业得利,活得不好,有财政参与补贴,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远离公共财政的精神。(第一财经日报)

  尚德破产“政府的手”难辞其咎

  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惨状,是严重产能过剩导致惨烈超低价竞争的结果,而为这一局面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各地政府。2009年,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后,各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判断国际市场的变化,大力扶持本地光伏生产线上马,低水平重复的光伏生产格局由此形成。当时还不时有丑闻曝光,部分地方质监部门出具假认证报告,帮助光伏企业骗取财政补贴。由于国内市场因地方保护而出现市场壁垒和恶性竞争,光伏企业都热衷于出口。到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的产能已经超过全球需求,随着竞争加剧,国内光伏行业利润率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目前的10%左右。

  就无锡尚德这个具体案例而言,地方政府的“手”更是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2001年施正荣回国创业之初,无锡市政府指示当地6家国企集资600万美元入股尚德电力;2005年,为了便于尚德赴美上市,当地政府又劝退6家国企,最终成就施正荣的首富传奇。

  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挫折,充分暴露了政府错位的问题。想要解开光伏产业发展的困局,需要扩大新能源的市场内需,但更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转变政府职能、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企业自己在市场打拼,政府只管好应该管的事。

来源:中国网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1670

Website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