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昨天还是雾霾深深,今天已是湛蓝如洗的艳阳天,空气指数甚好;3月10日:今天,雾霾,严重污染;3月12日:昨夜一场大风,京城雾霾散去,空气新鲜清爽……”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周国辉用微信公众账号公开的“两会日记”里,空气质量几乎已成开篇的固定内容。对于许多人来说,每天上网查看PM2.5指数,已成为如吃饭喝水般的习惯动作。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多次发生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雾霾污染,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比常年同期多10.3天,创52年来之最。雾霾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问题。雾霾对人类的影响也是长远的。据调查,雾霾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都有影响,是肿瘤的重要成因之一,特别是肺癌。加快治理雾霾,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民生问题。
从去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的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措施最综合、保障措施最周密、考核最为严厉的空气治理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从去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到当前各省市正在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我国正在用“举国之策”加快大气污染治理。
“从国际经验看,我们有信心治理好雾霾。但人们现在面对的污染物与几年前、10年前面对的污染物已经完全不一样,更为复杂,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治理。”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议尽快启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鼓励先进适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缩短我国雾霾治理的时间。
科技是治理雾霾利器
“我希望给老百姓提供新鲜空气、蓝天白云,这应该是最起码的民生。”挥之不去的雾霾,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市长马誉峰近年来头疼的事,也成为保定的一个重要工作议程。
在谈到如何科学治理雾霾的时候,马誉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943年7月,美国洛杉矶第一次出现严重雾霾。洛杉矶市市长弗彻·布朗宣称要在4个月内永久消除雾霾。因为当时认定化工厂产生的丁二烯是污染源,于是政府关闭了市内一家化工厂。此后,政府又宣布该市30万座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被禁止使用焚烧炉焚烧垃圾。
可这些措施出台后,雾霾并没有减少,并最终酿成了1955年的那场悲剧: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雾霾究竟来自哪里?加里福利亚理工学院研究员通过分析空气成分发现,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找到源头后,洛杉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出台《清洁空气法案》,给洛杉矶所有汽车装上净化器等,这些被认为是洛杉矶治霾成功的关键。” 马誉峰表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必须要用科技的手段来治理雾霾。”
和几十年前国外的情况相比,如今我国大气污染的来源更多,污染的因子更多,污染的成因更复杂,并且区域污染状况差异较大,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的特点。虽然今天的大气污染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但用科技支撑雾霾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没有变。
马誉峰表示,在用科技的手段治理雾霾方面,保定也做了一些尝试,如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专家对雾霾的成因和成分进行科学分析;邀请中央“”人才成立保定市PM2.5防治特别行动小组,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科技支持。目前,保定市空气质量管理智能平台已经开始启动实施,用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那么,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科技治霾水平呢?周国辉认为,一是要对雾霾的成因和成分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一个治理雾霾的总体技术路线图;二是针对这些技术路线图研究开发一些治理雾霾的技术,并推广一些适用技术;三是研究一些技术标准;四是提高公众科普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则建议,我国应尽快启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煤炭清洁利用、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替代使用、低碳交通运输、智能电网等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应用;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重点鼓励先进适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科技部门群策群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面对各地日益迫切的科技支撑治霾需求,科技部门又做了哪些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党组成员王志学表示,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科技部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的统筹与支持,着力推动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为雾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2012年,科技部、环保部联合发布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保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科技部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目前,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出口到美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系统普遍应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支撑了环境保护系统日常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72小时区域雾霾预警预报,2012年年初中国气象台已采用该系统开展业务化预报。
“针对燃煤、机动车、扬尘、餐厨等排放源及分散源控制,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有力推进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升级,减少了污染源排放。”王志学表示,在除尘技术方面,我国研发生产的布袋和电除尘器不仅能满足国内燃煤电站、冶金行业的需求,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脱硫脱硝技术方面,国产化湿法脱硫技术已在全国火电厂推广普及,工业锅炉(炉窑)脱硫技术全部实现国产化。在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方面,近10年来,尾气处理技术已满足第三、第四阶段机动车控制标准,为众多品牌汽车配套,启动了第五阶段控制标准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在燃油质量升级改造方面,我国主要石油和炼化企业已经掌握了国五标准的汽、柴油生产技术工艺和相应装备,并已经开始供应京、津、沪等特大城市和重点区域。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技术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客车和轿车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工业废气排放控制技术方面,我国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等研发,建立了节能减排技术成果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面向全国主要行业推广了600余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40余项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开展了热电联供燃气内燃机发电—供暖(制冷)系统技术的研发,大大降低了烟气排放;研制了大、中型餐厨烟气除尘设备,开始应用于大型餐饮业厨房。
技术创新也引领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了全球第3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组建了覆盖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对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预报及快速反应,支撑实施了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
与此同时,各个省市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治霾。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黄布毅表示,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大气污染治理科技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减少大气污染,重点支持脱硫、脱硝、高效除尘等技术研发,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创新,并评选出包括锅炉废气治理(脱硫、脱硝)、新能源综合利用、炼焦清洁生产等领域2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加大部门协作力度
目前,科技部、环保部联合启动的“蓝天科技工程”正在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也在持续推进,环保部近年来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研究大气污染防控问题。
“应该讲这些计划都刚刚开始。”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向记者表示:“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下,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行动,会大大提高治雾的效率。”
周国辉表示:“目前我国在治理雾霾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技术突破,但在推广上还需要政策支持。如果新能源汽车没有国家补贴,这是很难想象的。从政府层面,要通过包括税收和价格机制等政策杠杆,使这些实用技术有效得到推广。作为企业,也要考虑创新商业模式,推广面越大,成本也会越低。”
据悉,为更好发挥科技支撑治霾作用,科技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蓝天科技工程”的实施。一是强化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科技部近期将会同环保部发布《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2014-2015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二是大力组织开展清洁燃气的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工作,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示范。三是加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工作。四是定期举办“大气污染防治科学论坛”,营造科学理性的研究讨论氛围。
“雾霾是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性产物。”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昌表示,“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我国治理雾霾的时间可能更短,成本可能更低。对于现在治理雾霾的水平和技术,我们要满怀信心。”
“人人都要呼吸,大气污染谁也躲不过。”孟伟表示,“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从中央到地方共同破解阻碍当前中国和谐发展的瓶颈。”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