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联合国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气候传播——中国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崔雪锋在活动上表示,他利用自己的模型和美国的一个模型,算一下从工业革命到现在(1850到2005年),估算过去这些年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贡献了多少。通过计算发现这两个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比较一致的,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到2005年的时候,排放占了2/3,造成了当前的气候变暖。
发展中国家只排放了另外的1/3。但是如果估算一下,或者用模型模拟一下未来目前所给出的减排目标,对气候变化减缓的效果有多少呢?其实只起到了1/3的作用。我们当时提出来的减排目标都已经不能够,或者是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匹配的。
崔雪锋指出,气候谈判的困难越来越大,目前很多时候已经达成了协议也很难实现。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对气候减排公平性的认识达不到很好的理解。最主要的公平,尤其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现在随着排放很多,但是历史的排放毕竟不是很大,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以下为崔雪锋演讲全文:
我谈一点我自己做IPCC主要作者的感受,首先要声明的是所有的报告、所有观点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因为本身IPCC的报告刚才也讲了,是这么多人集体的力量,而且不仅仅代表这么多作者或者个人观点,光我们章节就要看几千篇论文,也代表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每个人做科研都有自己的观点,你自己的观点能不能被整个科学主流所接受,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IPCC的报告更多反应的是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整体的意见,这个意见刚才有演讲者也讲了,更多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我们报告的出台经过了好几轮科学评审、政府评审,所以是很公开的报告的产生。大家对这个报告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看,可以去进行解读。如果针对某一个问题有意见,可以找相关专家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报道或认识。对于某一个人参加IPCC只是在里面起到一个编辑或者是整理的工作,不仅仅是代表自己的科研兴趣或者是自己的科研内容。
我今天主要想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个人感受,首先讲讲为什么要做科研工作者,因为今天是面对这么多媒体朋友,可能这是我面对最多媒体朋友的时候,以前开会也从来没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大家对科研工作者都有很多感受,都觉得比较神秘,也可能有一些误解。比如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工资比较好、工作比较轻松,或者说平时上班时间比较弹性,有更多自己的自由时间。至于说我们有没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以前有,现在有没有也不清楚。再一个是不是都是儿时的梦想,大家小时候都希望做科学家,都希望能够解决很多的神秘问题。
作为我本人,我们首先要强调做科研工作首先是我们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之中可以开发一些自己本身的科研兴趣,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的目的是希望对社会有一些帮助,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我们所面临的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或者整个全球环境变化的很多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粮食安全问题,这个是从世界粮农组织2012年的估算,全世界目前大约每8个人有1个人处于饥饿状态,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前两天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数据,2012年每年大约有8个人的死亡中间有一个人是因为空气污染,针对北京来说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雾霾影响健康的问题。
刚才发言者也讲了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背后很多复杂的情况,怎么样解决也面临科学认识上需要提高。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对世界的很多变化、这种现象背后的机理,以及我们怎么改造它进行认识。前一阵子新发表的科学杂志上面对于气候变化当时的总结,我当时看了觉得非常好。我们主要就是不确定性或者是复杂的,我们希望能够简化或者找出简化的道理,这也是刚才提出的问题,气候变化涉及的更广一点,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来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很局限的。
我们科学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它,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但是每一个科学研究都是代表自己,只能做自己很专业的一小部分。IPCC的好处就是希望能够组织这么多科学家,把整个科学界对这个认识肯定比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观点全面的多,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准确的多。
但是这个世界不是往往随着我们的心意所改变,我们对于他们的影响往往是非常复杂、快速的,我们往往是跟在后面,很多事情发生了以后我们才去认识。理想的状况是在未发生之前,或者是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能够减缓或者防范它,这就是体现科学家在这其中所起到的很重要的作用了。
刚才王克老师也把所有的IPCC报告跟气候谈判工作做了列举,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具体讲了,主要的目的是本身需一次IPCC报告对气候变化谈判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后,肯定会在整个气候变化谈判,或者大家对气候变化各个政府制订应对策略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今天不准备讲那么多,主要想分享一个方面。
哪一个方面对科学研究,不仅仅对公众认识,对科学研究也有作用,因为代表了整个科学研究最新的进展。因为大家不是做这方面的可能不是很理解,这一次第五次报告第一工作组已经给出了排放空间和温度未来怎么变化的关系图,就是说将来达到温度温控在什么目标或范围下排放空间还有多少,而且是哪一年排放有多快。
大家可能听过两度的一个目标,我们经常说希望温度在两度内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要保证或实现两度的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看看我们过去历史或有可能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是什么样子的,这部分是我们过去在1970年工业革命之前排放的。在1970年到1990年排放了这么多,1991-2010,2011-2035有可能是多少,按照目前的计算,这是未来。
这个地方用了多有趣的我自己本身应该是从这个方面,我们自己在这段时间了有多少。随着我们生活希望至少坚持到2035年,这是我们自己排放的空间。留给我们自己的孩子或者下一代,比如说在未来地球的排放空间都是非常紧张的,所以目前的排放基本上得到了全球的共识,所以说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控制我们的减排。这也是张老师刚才提的,减排永远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核心的内容。
实际上气候谈判,大家也知道气候谈判的困难越来越大,目前很多的时候已经是达成了这种协议也很难实现。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对气候减排公平性的认识达不到很好的理解。最主要的公平,尤其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现在随着排放很多,但是历史的排放毕竟不是很大,因为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做的一个工作,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做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方面,从自己的科研上能够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我们做了一个工作,就利用自己的模型和美国的一个模型,算一下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当时算的是1850到2005年,我们估算过去这些年到底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了多少。通过计算发现这两个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比较一致的,得出的结论是发达国家到2005年的时候,历史责任,排放是排放了2/3,造成了当前的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只排放了另外的1/3,但是如果估算一下,或者用模型模拟一下未来目前所给出的减排目标,对气候变化减缓的效果有多少呢?其实只起到了1/3的作用。我们当时提出来大家提出来的减排目标都已经不能够,或者是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匹配的。
这个工作也现在也被IPCC引用了,除了被IPCC引用,在多哈气候变化谈判的时候中国政府也引用了这个材料,也出了一个我们自己部长会议,在谈判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很高兴,就是我们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或者有了一定的意义。
再一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很简短了,大家确实都意识到了减排,但是大家达不成协议。减排也有可能没有办法实现,在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要么按照目前正常的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我们都知道整个气候变化就出现了一个灾难。一般谈到减排的时候都希望拿美国作为例子,我们经常把它作为不好的代表来讲。
为了预防更坏的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提出要做地球工程,如果减排没有减排下来,将来各个国家或者不同的地区为了应对或为了减缓这种办法,有可能要采取极端的措施。这个极端措施就是地球工程,这个工程当然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就像我们说一个酒鬼做肝移植手术,而不是去戒酒的问题。这是在不好或更坏的情况下两个的二选一。
地球工程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说我们只要从这个图里面涉及了很多设想,这几年应该从国际和国内也都开始涉及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对这方面也涉及了很多的设想。比如大家平时经常听到的放一些很大的镜子把辐射反射回去,比如说地表的植树造林、沙漠绿化,这是我们平常讲的SM(太阳辐射管理)。另外一个是碳移除,我们说空气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比较多,我们能不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集聚起来深埋在地下,或者深埋在海中,这样也可以降低碳的含量。
但是地球工程不是简单的办法可以很容易就实施,如果实施了的话,现在就可以逃避我们这种减排的责任,因为地球工程每一个工程和每一个设想背后都有不同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降低全球的平均气温,对于局部的气温反应是不同的,可以造成不同的极端天气,或者对其他环境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