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现有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碳价也有明显走低趋势。专家认为,一旦价格过度下跌,碳交易就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促进排放倒逼机制建设,督促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日前,《2015中国碳价调查》发布,其指出中国碳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碳价将逐步告别低位。
从2011年开始,中国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7个试点碳交易平台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截至2014年10月底,7个试点一、二级市场共交易配额2896万吨,成交额12.8亿元。
然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现有的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仍然较低,碳价也有明显走低趋势。有专家认为,一旦价格过度下跌,碳交易就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功能作用。因此要加快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促进排放倒逼机制建设,督促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碳交易市场明年建立
2015年9月9日,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在夏季达沃斯的“中国的绿色增长议程”分论坛上表示,中国明年将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能效排放标准已经非常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
“中国政府在加强举措,明年将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其中会面临一些困难,但需要看到这个承诺已经放在桌面上了。”吴昌华指出,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就中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在很多领域经济增长仍未达到集约化程度,尤其是第二产业在生产中能源消耗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例超过80%),2013年以来,中国局部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再创新高。
对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思考并建言以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解决环境危机,即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界定产权,进而使经济主体间的交易行为金融化。
“中国政府日益倾向于基于市场机制开展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工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表示,推进碳交易并不是为了利益寻租,而是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碳交易市场有望赶超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截至2014年底,发达国家在全球已经创建了四大碳交易平台,他们分别是: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英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美国芝加哥环交所,以及澳大利亚国立信贷委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通过已有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国正在碳交易领域迅速积累经验,并将尽快建成全国性碳交易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交易市场若开启,规模将高达千亿元。
面临诸多挑战
在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额被看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供需发现变化的同时,碳排放权价格就会出现相应的波动。
统计显示,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目前,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碳价也有走低趋势。许多试点的碳价2013年和2014年建立之初有短期上涨,比如,深圳的碳价在2013年10月的较短时间内曾超过人民币100元/吨,但在2014年末下滑。2015年5月和6月,大部分试点的碳价急剧下跌,上海碳市场的碳价一度跌至9元/吨。
从中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体系看,其立法效力等级明显不高。首先,政策数量远多于法。其次,政府规章数量多于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比政府规章高。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基于全国统一的碳排放配额制度,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没有配额的限制,没有排放的基准,企业也就没有购买碳排放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主体缺位。
碳市场分析师张国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碳排放权减排量的核算受测度技术和数据的限制,相关监管和协调不到位,长期投资导向与短期获利之间该如何平衡,都说明我国碳排放市场基础工作比较缺乏,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