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UND
2015-04-10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然而现在在国际谈判中各个国家承诺的目标远远不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MRV(监测、报告和核实)已经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以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问题,数据的可靠性是有效测量减排量的基础。”在6月27日召开的C 碳核算试点案例研究项目分享会上,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顾问杨富强博士说,“要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目标,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需要各行各业以及每一个个人都行动起来,而且民间的行动也有必要做到监测、报告和核实。”
三C超越国家减排承诺
2011年,40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了C 气候公民超越行动,目的是希望在目前国际谈判停滞不前、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行动不足的情况下,发动各行各业行动起来,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帮助政府达到甚至超越承诺的减排目标。该行动在北京和德班气候谈判期间分别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杨富强介绍,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包含超越国家目标(BeyondCommitment)、超越气候变化问题(BeyondClimateChange)和超越中国国界、领导世界应对气候变化(BeyondChina)三层含义。
超越国家目标中的“C”代表着政府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量化目标,如碳减排目标、节能目标、清洁能源目标、投资量等。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倡议各地区、各部门、企业界和公众,志愿制定比政府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更高的目标,不仅确保完成政府的减排承诺和目标,甚至要超越这个目标。
超越气候变化问题中的“C”是指气候变化。C+指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应该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企业界,C 倡议不仅关注如何实现能效的提升,更要探讨涉及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更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质量和品牌等更深层的问题。在学校,C 倡议培养学生以理性思考和公民精神来迎接各种严峻的挑战,未来发挥减排先锋和可持续发展领导者的角色。在公众和社区,C+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拉动绿色内需,助力经济转型。
超越中国国界、领导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C”代表的是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舞台,无论是中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组织,虽然作用日益凸现,但依然未能发挥出足够积极、主动的领导力作用。C+体现的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中国式环保主义,是中国NGO以自身扎实行动倡导全球各国公众采取相同的行动,从而鼓励政府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投入到超越国界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
探索三领域节能潜力
在工业、交通、建筑各行业的节能减排中,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是碳交易及市场量化的基础。只有在碳量化的基础上,才可以识别哪些地方、哪些环节存在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制定科技、合理的低碳策略,才能在实践中产生节能减排的真实效果。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不同的行业以及区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必然要从基层入手。
中国民促会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协调员毕欣欣说:“有人说2013年是中国的低碳元年,中国碳交易正式启动。不管是低碳也好,碳交易也好,解决的是存量和增量的问题。低碳是控制增量,但是控制增量有个前提要摸清存量。碳核算就是摸清家底。”
2012年9月,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由概念走向行动。在德国国际合作公司资助下,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实施的“C+碳核算试点案例研究项目”选择了企业、学校和城市社区三个不同领域的试点机构进行案例研究,探索节能减排的潜力和改进措施,编写指南供各行业节能减排参考。
据悉,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除包括一系列各种不同群体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还包括一套独立的C 审核和认证体系以及和C 相关的政策研究。C 鼓励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其框架下,企业、学校、城市社区或家庭、乡村、个人都可以参加,由不同的有相关经验的NGO对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行动将接受C 审核认证体系的监测、报告和核实。
今年6月27日,在项目即将结束之际,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举办了这次试点案例经验交流工作会议,来自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绿色浙江和自然之友上海小组的代表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双枪竹木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闵行及浦东社区试点研究的经验及遇到的挑战并对今后同领域机构开展碳核算提供了建议。
与低碳城市试点、碳交易试点地区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靠政府资金引导不同,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完全是靠民间组织去推动,而且将碳核算的范围从企业扩展到了社区、学校。在当前我国碳核算标准体系、碳交易体系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这无疑是民间组织的一次创新和尝试,虽然不成熟、虽然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但是在各个领域试点中取得的成效、积累起来的经验、形成的影响力将带动更多的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积极参与C+行为,共同为实现并超越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建设报